相逢如初见 回首是一生(6)

2025-10-10 评论

    晨起时,换上一袭洁净的旗袍。打开镜奁,梳一个简洁发髻,栀子簪头,美丽了一天的心情。栀子花满足了一个寻常女子,微涩的心事,外界纵是纷繁动乱,亦不受干扰。许多时候,为避尘嚣,宁可错过世间万千风景,与一株花草,共话月明。
    书中云,栀子花种子来自天竺,与禅佛相关,故有人称之为花中禅客、禅友。修禅之人,日子更为简朴,一桌一椅,一茶一饭,已然称心。窗台室内,种植几盆花木,养了性情。世间千红百媚,关于门外,视而不见。
    宋时才女朱淑真吟栀子:“一根曾寄小峰峦,苫葡香清水影寒。玉质自然无暑意,更宜移就月中看。”都叹红颜薄命,她本生于仕宦之家,奈何嫁与一个不爱的男人,终抑郁早逝,辜负了惊世才华。那些个孤独夜晚,亦只是庭院花木做伴,解她诗情词意。一位天资聪颖、性灵钟慧之女子,如何甘愿与一庸夫度过一生。万般心事,皆付断肠集中,唯有一株水栀子,伴其泉下。
    再美的华年,亦经不起光阴的相催。红颜若栀子,清雅绝尘,摇曳独立,奈何红颜易老,而栀子凋零后尚有来年可寄。如有来世可求,谁人不愿做一株凡尘中的栀子,洁白一身,静立风中,为世间一道顾盼悠悠的风景。
    它是禅客,给修行人于明净空灵;它为良药,悬壶济世,造化众生;它亦是美人,惊艳于时光,温柔了岁月。

第4章 桂花
    柳永有词吟:“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的是江南钱塘繁华之地,烟柳画桥,水乡人家。我爱它风流婉转,千百年来不落劫数,山河雅逸,风日无猜。丰山瘦水都解风情,晴光雨色皆是言语。
    清秋时节,桂花飘香,庭院里,山野中,丛林街巷,漫溢着桂子幽香。桂花清香绝尘,花草中它之芬芳最胜,缥缈之味,似在眼前,实则遥远。苍藓凉阶,落花满径,把酒吃蟹,月下赏桂,是雅士,亦是清客。
    《红楼梦》里不乏清秋赏桂、饮酒、咏菊之景。第一回甄士隐诚邀寄身于庙中的穷儒贾雨村至府中做客。时逢中秋,明月弦歌,二人浅斟漫饮,吟诗赏桂,风雅不尽。
    第三十八回湘云请贾母等人园中赏桂吃蟹,凤姐早已安排设宴藕香榭。“藕香榭已经摆下了,那山坡下两棵桂花开的又好,河里的水又碧清,坐在河当中亭子上岂不敞亮,看着水眼也清亮。”亦是这日,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等闲光阴易逝,大观园的春秋如水上云烟,转瞬即消。人生一世,数载风尘,我怜黛玉咏絮才情,风流韵致,今朝尚在庭园折桂,吟诗结社,明日焚稿断痴,花落人亡。黛玉如此,十二金钗如此,世事红颜亦如此。春风秋水,看似千娇百媚,温柔端庄,实则皆是无情之物。然只要心中宽敞闲静,自可清明从容。
    儿时总听外婆说,曾外祖父是个读书人,一生守着丰盛的祖业,闲雅度日。虽居乡野村落,祖上却修了庭园楼阁,不算富丽,却也精巧。无事弄些花草,喝茶听戏,摆弄瓷器,赏玩美玉。庭院里百花皆种,而桂花和玉兰则是大户人家的主角,意寓金玉满堂。
    夏日里亭池赏荷,玉簟生凉。时值清秋,金黄的桂花瓣盈满枝头,香飘满院,直至散去数里之外。曾外祖母携着外婆,提上篮子,折桂采蕊。满满的一竹匾,赏心悦目,只觉世上凡是美好之物,皆是情深。灵巧的曾外祖母,用这些芬芳的桂子调制桂花油,桂花浸膏。酿上好几坛桂花酒,做几盘精致的糕点。
    曾外祖父是个好客之人,时常邀上三五志同道合的乡儒,入园赏桂。静谧乡村,明月清影,饮几盏桂花佳酿,吃着农家打捞的螃蟹,自在开怀。兴起时亦学雅士,吟诗对句,虽平仄有误,亦不拘泥。曾外祖母则在窗下挑灯绣花,等着宴罢客走,收拾散席。
    多年后情景重现,所在之地则是竹源陋室。旧园不在,被动荡的乱世,摧毁成断壁颓垣。二老双双亡故,外婆亦从当日的小女孩,成了几世同堂的祖母。外公在后院开垦了荒地,修了篱笆,种植几树桂花,此为外婆心愿。外公乃贫农之家,筑不了庭园水榭,不过是几间泥瓦平房,仅为一家人遮风挡雨。
    清朝祖上亦有高中的举人进士,后来落魄乡野,做了渔樵耕夫。外婆遗传了她母亲的灵巧贤惠,对茉莉一往情深,于桂子亦是万般情浓。她摘桂酿酒,亲制糕点,外公供酒待客,执风赏月。一生相敬如宾,不曾红脸,将简约清苦的日子,过得典雅浪漫,有情有义。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白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