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如初见 回首是一生(7)

2025-10-10 评论

    “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那时间,村里有院落的人家,皆种桂植菊,已成风尚。给单调乡间的生活,添了几许幽情和愉悦。人间花木,看似无情,实则有心,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各吐其芬,各舒其韵。世事人情不争闹,桃李春风自主张。
    鸿雁秋水,柳岸系舟,芳草斜阳,兰风桂露。居山野乡村,不见车水马龙,市井繁华,却得赏四时花木,山水风光。儿时采摘桂花,既无诗情,亦不懂风雅,只觉花香袭人,美艳无比。
    家家户户于院中晒桂花,用蜂蜜腌制桂花酱,储存些时日,做甜品时,放入几勺,香甜可口。桂花酿制的酒,呈金黄色,味道清甜,香气浓郁。素日里百姓人家不舍饮用,留待客至,或节日方肯开坛。乡村月夜,薄弱的煤油灯下,亲朋相聚,推杯换盏,浓浓情意,令人感动。
    每至中秋,母亲会带着我到村里的小店,买上节日的月饼和果点。记忆中,最喜爱的则是杨梅酥和桂花糕。夜宴散去,便端了桌椅,一家人于庭前赏月。摆放好糕点,冲一壶桂花茶,团圆之夜,月色比起平日,竟又是一种风流。
    隔壁的珍儿总说月亮里看得到人影,而我亦是对着明月深情地仰望,似乎真的看见山川树木,人影婆娑。书上说吴刚每日辛勤伐桂,可千万年过去,那株桂树依然如故,每逢中秋,馨香迷人。月宫里的嫦娥,这日是否会私动凡心,与他共饮一盏桂花酒,相看无言?
    后来,我来到江南吴地,清秋时节,便独自去园林赏桂。秋阳午后,坐于茶馆的长廊下,点上一壶茶,摘点丹桂,泡入其间,芬芳四溢。这座城市,早已浸润于桂香中,过往的行人,如若梦里,不愿苏醒。她含蓄风情,不争不扰,浓得有韵,淡得清远。
    青石小径,落花缤纷,闲庭漫步,不忍踏之。行至幽致处,见花落如被,便细心拾取,装入布囊中,带回家洗净晾干。我亦学到外婆手艺,会做桂花酱,酿桂花酒。素日煮了甜点,洒上一些桂花,顿觉寻常食物,亦生了蜜意柔情。
    朱淑真有诗:“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一支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这位与李清照齐名的才女,却没有像她那般,遇得一位志气相投的良人。她嫁与一个不解风情的商人,一生郁郁寡欢,万般心事,无从言说。草木有灵,知她情意,诗书有心,护她周全。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历代文人墨客对杭州桂子吟咏无数,而唐时白居易的《忆江南》读罢令人魂牵梦萦。千年老城,落入西湖清波里,古刹中,桂子怡人的清香,耐人追忆。几位僧客坐于园中,品茶赏桂,说禅论道。
    多少人寻梦江南,只为了却今生那个温柔的心愿。而今我寄身江南,看惯翠柳繁花,赏遍清风明月,已是心意阑珊。唯有旧时光阴,总在梦里徘徊,挥之不去。
    我心所愿,回到当年村落,于凉月清秋,做一个摘桂的妇人。我自是寻到一位心意相通的村夫,陪我花前月下,静读红楼。庭前石桌上,共酿几坛桂花酒,唯愿此生,长相守,不分离。

第5章 浮萍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患上一种病,病的名字叫黄昏。这些年,每至黄昏,无论阴晴雨雪,心中总会莫名地恐慌。我在惧怕什么?是对未知明天的迷惘,是对飘萍人生的厌倦,抑或是对如流光阴的无奈?
    人生如寄,缥缈若萍,初遇情真,携手走过几程山水,竟再也寻不回纯净的当年。云聚萍散,世事无常,万物山河不曾转换容颜,是我们在仓促老去。那么多的曾经来不及回忆,那么多的故事来不及叙写,还有那么多的人,来不及好好地遗忘。
    友说,她儿时最唯美的一幅景致,就是祖母拉着她的小手,跨过木门槛,走在清晨的乡村里。沿途有露水,有白雾,有晨起的余晖。要一直那样多好,故人都在,一切美丽如画,一切清澈如水。
    那个叫竹源的小村落,亦曾有过一帘相似的风景。母亲拉着我的小手,走在斜阳小道上,她手腕中的篮子里,装着新捞的水青萍,还有一些绿菱角。远处山峦层叠起伏,近处水田聚散有致。洁净的风,清淡的云,潺潺溪流,几丛芦花,来往行人踏着彩霞,缓缓归去。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白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