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美过去住在市中心的一个青年会宿舍,不过当他放弃那个“缘木求鱼”的职务后,他便搬往上城区,很快就在《太阳报》(TheSun)找到一个记者的工作。他做了一年,断断续续写些报导登在角落不起眼的地方,也很少引起注意。然后有一天,一件不幸的事件彻底地终结了他的新闻事业。二月的某个下午,他奉命采访某陆军装甲营的雪中游行,结果卡拉美在温暖的火炉前睡着了,醒来后,他写了一篇流畅的文章,生动地描写马蹄踏在雪地上的低沉节奏……接着就交稿了。次日早晨,一张签了名的文件送到本市新闻主编的桌上,上面潦草写着:“把写这篇报导的人开除。”看来,装甲营也已得知大雪来袭的消息——并决定将游行延后,择日举行。
一个星期后,卡拉美开始动笔写《激情的恋人》……
一月。每个月的星期一,理查德·卡拉美的鼻子就会经常性地忧郁,这是一种讽刺意味浓厚的忧郁,暗示地狱之火正在舔噬着罪人。他的书已经接近完成;然而,当书越来越趋近于完整,它的胃口似乎也越来越大,吸干他的精力,压迫着他,直到卡拉美形容枯槁、臣服在它的阴影底下为止。卡拉美不只对安东尼和墨瑞两人倾诉自己的希望、夸耀和犹豫不决,而是任何被说服成为他的听众的人。卡拉美走访那些客气却对他的来意感到困惑的出版商,也在哈佛的俱乐部里跟恰巧坐在对面的人讨论他的书;甚至安东尼还宣称,他在某个天寒地冻的星期天晚上,看到卡拉美在哈林区一个地铁站的阴暗处,和一个略懂文学的收票员辩论第二章的调度问题。而最近才加入他知己行列的,则是吉尔伯特太太,她与他一坐就是以小时计算,两人的话题围绕在比非教和文学,进行激烈的交锋。
“莎士比亚是一个比非教徒。”她以她的招牌微笑向卡拉美保证,“对的,没错!他是个比非教徒,有人已经证实了。”
对此,迪克不知该如何回应。
“如果你读过《哈姆雷特》,你就一定会相信了。”
“这个,莎士比亚——他的时代是比较迷信的——一个更笃信宗教的年代。”
但吉尔伯特太太要的是全盘获胜:
“噢,是的,可是你知道比非教并不是宗教,它是集所有宗教之大成的学门。”她挑衅地冲着他微笑,这是她一贯仰赖的名言佳句。在吉尔伯特太太的脑海中,有某些字句的排列是根深蒂固而不可动摇的,这些论述早已预先成立,根本不需要再去定义,若要她不全盘接受这个绝对公式里的任何概念,是不可能的——或许对她而言这不是个公式;而是集所有公式所无法涵盖解释的部分。
终于,轮到迪克华丽的宣言。
“你知道新诗歌运动,对吧?嗯,那是一群年轻诗人发起的,他们主张打破旧有形式并做了许多有益的文学建树。嗯,我要说的是,我的书也将会掀起一场新散文运动,就像文艺复兴一样。”
“我确信你可以做到。”吉尔伯特太太真情流露地说,“我确信你可以做到。上个星期二我去拜访珍妮·马丁,你知道,就是那个最近大家很热衷去她那里看手相的人。我告诉她,我的侄子正埋首于创作,她说她可以预见你将会获得非凡的成就,然而,珍妮可从没看过你或知道任何有关于你的事——甚至连名字都不晓得。”
迪克适时发出声音,表达他对此一神奇事迹的惊讶之情,接着便把她的主题导向别处,有如一个专断的交通警察,用以疏通自己的道路。
“我很投入,凯瑟琳姨妈,”他向她保证,“我真的很投入。我所有的朋友都笑我——噢,我可以感受到他们话里的揶揄,但我不在乎。我认为一个人必须有能力对别人的戏弄一笑置之,至少我是这么相信的。”他悲观地推论。
“你拥有一个老灵魂,我以前说过的。”
“也许我是吧。”迪克已经精疲力竭无法再战斗,只能屈服。他必定是个老灵魂,迪克胡思乱想;就是因为太老而注定腐烂。但是不知为何,重复这句话仍让他感觉不自在而背脊发麻,于是他改变话题。
“怎么没看到我那杰出的表妹葛罗丽亚呢?”
“她又出去了,应该跟某人在某处。”
迪克沉默,思索。他用力扭曲脸部肌肉,明显可看出本来打算挤出一丝微笑,后来却成了愁眉不展。
“我认为我的朋友安东尼·帕奇正在和她谈恋爱。”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菲茨杰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