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的进言是赤裸裸的言论弹压,历史上称为“焚书”。仅仅焚书也不能让始皇帝安心,于是以方士逃亡案件为托词,逮捕了划为可疑分子的四百六十多名儒者,在国都咸阳全部坑杀。
焚书在始皇帝三十四年(前213),坑儒在三十五年(前212),总称为“焚书坑儒”。不得不说这就是秦的晚期症状。
5
焚书坑儒后,始皇帝将长子扶苏送往北方,责令他监督将军蒙恬。据《史记》记载,扶苏因劝谏焚书坑儒,始皇帝惩罚性地让他远离朝廷。不过,如果说这是带有惩罚性质的人事调动,其中也有疑点。在长城一线,蒙恬率众共三十万。前文已述,当时的匈奴正迎来兴隆时期,变成了极大的势力。此外被灭的六国遗臣的怨恨还未消尽。如果蒙恬和匈奴、六国残余势力纠合起来进攻咸阳,秦是无力抵御的。但奇怪的是始皇帝为了扬威,经常巡游天下而不在国都咸阳。这样看来,始皇帝是把长子送到了最重要的地方。
坑儒两年后,也就是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始皇帝在巡游东方的归途中死于沙丘(河北省),据说年满四十九岁。巡游的一行人中,有宰相李斯、始皇帝末子胡亥以及胡亥的老师宦官赵高随行。始皇帝在得病后,写了一封给长子的玺书,内容是回到咸阳后替我主持大葬,这正是对接班人的指名。然而,赵高和李斯、胡亥三人共谋篡改了玺书——至少《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是这么写的。这件事情只有三人知道,而三人后来全部被杀。那么为何玺书被篡改一事能被他人所知呢?历史总会时不时出现这样的疑问。不过三人有过共谋,基本上不会错。
在秦国,传位于长子基本上已是原则。始皇帝的祖父安国君虽是次子,但他是在兄长死后继承了王位。始皇帝的父亲子楚虽是华阳夫人的养子,但也是在异母兄死后继承了王位。始皇帝当然是长子。这样看来,在北方担任重要职务的长子扶苏成为二世皇帝是理所当然的。
在巡游中随行的胡亥是末子,是个愚蠢的人物。宦官赵高是他的老师,所以在胡亥即位后他就可以掌握大权。法家宰相李斯也是个野心家。长子扶苏除了英明,从劝谏焚书坑儒可以看出他还偏好儒家,至少应该是反对法家政治的。而愚笨的胡亥则容易控制。所以如果英明的扶苏即位,李斯就有失势的可能。虽是密室中的事情,玺书的篡改却是事实。
仅伪造一封指名胡亥为继任者的玺书还是让他们感到不安,于是又炮制了赐死扶苏和蒙恬的玺书。在视法为绝对的秦,玺书是不能违抗的。扶苏在接到玺书后立刻自杀,将军蒙恬虽然对命令存疑,也被迫入狱服毒自尽。结果导致三十万民众向南散去,英豪冒顿单于(单于在匈奴语言中的意思是首领)率领的匈奴军进入了曾由蒙恬驻守的鄂尔多斯。关于匈奴有多种说法,他们的人种体格更接近于欧洲人种而非现代蒙古族,语言则属于阿尔泰语系。过去东胡和月氏很强,匈奴有段时期被夹在东西两个强国之间苦不堪言。在秦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见不到匈奴的身影,也是因为它没有南下的实力。然而曾在月氏当人质的冒顿从月氏成功逃脱,杀了父亲头曼单于自立,进而击破东胡,赶走月氏。
匈奴中出现俊杰的消息应该也传到了始皇帝的耳朵里。派遣扶苏北上是他对策中的一环。如果杀了有三十万民众的蒙恬和扶苏,显而易见匈奴将会南下。从这一点也可看出,玺书的伪造基本上不会有错。
必须说,秦在大统一后紧接着大崩溃,这是必然的。应当看到,秦在大统一的过程中就已经播撒了大崩溃的种子。始皇帝统一天下是在公元前221年,死亡是在公元前210年,接着秦帝国的灭亡是约四年之后,公元前206年的事情。夺取天下十几年后就灭亡了,其分崩离析速度之快,真的令人震惊不已。
拥立二世皇帝胡亥的李斯是焚书坑儒的始作俑者,此前他还杀了同门的韩非。这是个要杀尽所有对手、冷酷无情的人物。始皇帝除了胡亥和已死的扶苏外,还有很多子女。李斯准备把他们全部杀掉,他的恐怖之处体现在,从男到女一个不留,十二个公子和十一个公主全部成为牺牲品。他用这个恐怖政策警告人们,如果胆敢反抗二世皇帝和他身后的李斯,就会性命不保。然而,法家化身的李斯也犯了致命的失误。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