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二世皇帝的老师赵高,他也是知晓并参与密室阴谋的人,所以对李斯来说应该是最大的对手。可能二者都想收拾掉对方,但李斯并不把宦官出身、身份低贱的赵高放在心上。在抢先处死二世皇帝对手的同时,赵高以二世皇帝的名义逮捕了李斯,并予以处死。在冷血这一点上,赵高绝不亚于李斯。赵高深知,如果自己一直不采取行动,那么早晚会为李斯所杀。从李斯的所作所为来分析,谁都会有这种看法。
李斯就因为这次大意,眨眼间就被人从世间抹去了。在不是吃掉别人就是被别人吃掉的争斗中,李斯最终还是失败了。
6
始皇帝死去的第二年,就发生了陈胜、吴广的起兵。他们并不是秦所担忧的六国遗民中的实力派,而只是所谓长工农夫的低级阶层。他们是被征用为渔阳(今北京)守备军的兵卒。两人是屯长但不是指挥官,轮流负责照顾、管理同行的兵卒,说成当值更为贴切。他们必须在规定的日期到达渔阳,然而在途中因大雨阻挡而无法前进,无论如何也赶不上期限了。
关于秦“法”之严,前边已经多次提到。迟到就是死刑。反正是一死,还不如揭竿而起,发起暴动,如果成功还可以出人头地。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是陈胜的话。他激励兵卒们,所谓王侯或将军、宰相不是天生的贵种,我们也能做。
起兵完全没有计划,只是为了一个理由——下雨导致道路无法行走,故此不能赶上期限。不过,造反的消息一经传出,马上就集结了六七百辆战车,千余骑兵,数万兵卒,攻占了陈城。这座大城曾做过楚国三十七年的国都。
陈胜自称陈王,而吴广称假王(副王)。陈城中有叫武臣、张耳、陈余、周文的人物,其中张耳是天下知名的名士,秦统一后他隐匿身份。据说始皇帝曾以千金悬赏寻找,对陈余的悬赏是张耳的一半,即五百金。始皇帝死后,这些人在造反起事时纷纷出现。于是在长工农夫为主体的造反军中,知识分子也慢慢地加了进来。人数是增长了,但所有人堆在一块反而缺乏组织,互相之间没有同志的情谊。如果说唯一的共识,那就是反秦的感情。他们都是在秦代最命苦的楚人。
被陈王任命为将军的周文,率千辆战车及数十万兵士直指函谷关,但秦朝将军章邯指挥的囚徒军击溃了这支造反军。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武臣、张耳、陈余也应陈王的命令北上,将赵收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赵因为也是为秦所灭,所以没有抵抗。陈王命令他们从赵攻击秦,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如果要进攻西方的秦,就必须要做好恶战的心理准备。他们把目光投向同样为秦所灭、处于东方的燕,没多久就起了内讧,西征也就此搁置。吴广因过于傲慢,被将军田藏所杀,而自称赵王的武臣也因零星小事被人杀害。
章邯取得函谷关大胜后,乘势逼近陈城。陈王陈胜被自己的驾车侍者杀死,他在王位上待了仅仅六个月。
尽管陈胜、吴广都死了,他们所引发的起义风潮却未能被镇压下来,造反已经遍及全国。这时,项羽和刘邦登场了。
后面将会讲述汉高祖刘邦。不过仅就此时而言,造反的主导者还是项羽。项梁在距离陈城相当远的浙江会稽起兵,他父亲项燕在对秦战争中阵亡。起兵的时候,项梁杀了秦任命的会稽郡守殷通,而砍掉殷通脑袋的就是他的侄子项羽。
当时流传着这样一个预言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意思是说,就算楚衰亡到只剩下三户人家,如果秦被消灭,那么灭秦者也一定是楚人。在对秦敌忾之心如此强烈的楚人中,项氏是武将中的名门,知名度要远远高出陈胜和吴广许多。
此时,陈王的死讯刚刚传到各地。当时满布天下的造反军都有呼应陈胜的意识。既然失去了造反的核心人物,他们必然会寻找新的中心。而最合适的中心,不言而喻就是项梁。在项梁身边出现了一位叫范增的老人,他说陈胜的失败在于自立,应该把楚的王族子孙立为王才对。于是项梁在民间找到了一个叫心的牧羊人,因是楚怀王之孙,于是立他为王。这个人正是反秦运动的象征。项梁奉楚王,在薛召集各路造反将领,其中以一军之将的身份参加集会的人里面就有刘邦。时间是陈胜死去半年后,即二世皇帝二年(前208)六月。李斯被处死是在第二年七月,同年九月秦将章邯在定陶大破造反军。在这场战斗中项梁身死,于是楚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梁的外甥项羽为次将,继任项梁的职位。不久项羽杀死宋义,成为造反军事实上的核心。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