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风云录(55)

2025-10-09 评论

    ——乱我家者太子也。
    宣帝在牵心于让人民休养生息的同时,在断定不得不用武力的时候也会断然起兵。
    霍光死后次年(前67),吐鲁番盆地的车师前国(国都是残存至今的交河城遗址)向汉称臣,但又和匈奴勾结,想要阻断亲汉国乌孙和汉之间的道路。宣帝令郑吉、司马熹率绿洲的万余兵进攻车师前国,最终迫使其投降。
    神爵元年(前61),汉打击羌的先零。先零如果和匈奴联合,汉通向西域的通道就会被隔断。这场战争中,年逾七十的老将赵充国献上了斩首七千六百、俘虏三万余的辉煌战果。
    次年,因匈奴的虚闾权单于死去,同时有五个首领自称单于,匈奴的实力明显变弱。甘露三年(前51),匈奴的呼韩邪单于入朝。入朝正是臣服的表现。白登山之耻以来,匈奴曾是汉朝国防的最大问题,现今已经不能再向汉施加压力了。相反,如果不能和汉保持友好,单于甚至都无法掌控匈奴。
    汉完全掌控了西域的贸易路线。汉设西域都护,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贸易变得繁盛起来。
    虽说宣帝薄情寡恩,但与其说是他是个法家,不如说他是个现实主义的政治家。因为他曾在民间度过艰辛的时光,所以可以嗅查到浓重的现实气味。霍皇后被废后,宣帝挑选没有子女、忠实本分的女子为皇后,这就是王皇后。连这件事情也显露出他彻底的现实主义个性。
    2
    黄龙元年(前49),宣帝死去,受儒教影响极深的皇太子刘奭即位。这就是元帝。
    儒是一种理想主义,政治上尊崇王道。然而,现实政治并不是只靠理想就能运作的。正如宣帝所一针见血指出的,在现实政治中必须综合运用王道和霸道。不过,元帝采用的却是单枪匹马的王道——理想主义。
    元帝手下起用了大量儒者,施行理想主义的政治。他废止了有悖于儒家精神的盐铁专卖,但国家财政立刻就变得举步维艰,几年后又不得不恢复。也有建议说,从农本主义出发,应废止货币经济,恢复到物物交换,但事实上这是根本行不通的。
    ——上牵制文义,优游不断,孝宣之业衰焉。
    《汉书》是这般概括元帝的。它赞扬了“孝宣之业”,意思是宣帝使匈奴臣服,将西域收入势力范围,此外还弱化了内朝和外朝,打造出独裁权力。霍光弱化了外朝,而宣帝又清理了霍氏一族,弱化了掌握军权的内朝,所以业绩已经是无人能及了。而元帝则将此优势损失殆尽。
    皇帝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就算是宣帝,也要借助许氏和史氏等外戚的力量。宣帝能凭借自身优秀的资质来驾驭他们,但元帝做不到。
    元帝的皇后叫王氏。如前所述,霍皇后被废之后,宣帝所立的皇后也叫王氏,故而元帝的皇后一般被称作元后。元帝于在位的第十六年死去,元后所生刘骜即位,叫做成帝,在位二十六年。
    说起元帝的业绩,就是完全把汉变成了儒家体制的国家。成帝虽有帝王资质,在位的后半时期却沉迷于女色。自从他宠爱赵氏姐妹开始,后宫——皇帝家里就起了乱子。成帝的生母,也就是元后王氏一族就成了掌握极大权力的外戚。和宣帝不同,元帝、成帝都无力压制外戚。
    元后兄弟的儿子个个都被授予很高的爵位,并身居要职,不过早死兄弟的儿子就没有这份待遇了。王莽也是族中一人,但父亲早死,所以在王家并不受待见。但元后怜悯他,对他格外照顾,在大司马王根(王莽的叔父)辞职后让他继任了这一重要职务。
    成帝沉迷女色却无子嗣,于是就由元帝侧室傅氏所生定陶王刘康的二十岁儿子刘欣即位,这就是哀帝。哀帝是同性爱者,只爱叫做董贤的美少年,还任命他为大司马。董贤年仅二十二岁,在宫廷内长大,毫无政治手腕。汉王室也真的是堕落了。不过哀帝在位六年就死去,这六年中,王家大权旁落,但在哀帝死后却重掌实权。元后和王莽商量,立九岁的中山王为帝,这就是平帝,但他的生母卫氏却被留在中山(河北省),不允许来长安。当然这是元后和王莽商量的结果。王莽从这个时候起,就有了夺取汉家天下的意图。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