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得到了刘表的遗产荆州,接着进入益州(四川省),此后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天下三分的局面。
2
魏蜀吴三国时代可以从刘备被四川之主刘璋迎入蜀之时算起。时间是建安十六年(211)。因还未完全掌握荆州,孔明和关羽没有入蜀。孔明入蜀是在建安十九年(214),关羽留在荆州继续打拼。
孙权于建安十七年(212)定建业(现在的江苏省南京)为国都。以孙权的吴为首,共有六个王朝在江南交替。吴、东晋、宋、齐、梁、陈,国都都是南京。这里地形虎踞龙盘,真的是咽喉要地。据说以此为据点是听取了访吴的刘备使节诸葛孔明的意见。
虽说是三国鼎立,魏的实力要大幅领先于其他二国,所以实际上这只三足鼎就有些瘸。曹操于建安十八年(213)做了魏公。公在侯之上。在汉代,刘氏以外不能为王。而提到公的称号,会让人联想到以前篡夺了西汉的王莽,他曾经做过安汉公,所以人们都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果然在建安二十一年(216),非刘氏的曹操做了魏王。这时,谁都会认为曹操此举距离篡夺只有一步之遥了。曹操因是宦官的孙子,即使是在上流社会也肯定会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他本人也是心知肚明,所以心理也有些扭曲吧。
与刘备、孙权不同,曹操既是优秀的学者,还是个诗人。他为兵法书《孙子》作注解,还创作了优秀的诗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也继承了他的文才。尤其是曹植,可以说是2世纪到3世纪间中国最优秀的诗人。以曹家为中心,建安文学一派繁荣。这个时代的七个优秀文人被叫做“建安七子”。其中的陈琳原来是袁绍阵营的秘书官,创作了大量批判曹操的檄文。然而曹操爱其才,将他录用在自己的阵营中。不过,陈琳的檄文中写曹操的祖父是个贪婪的宦官,父亲像个要饭的,曹操仅是说了句
——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
而且这句话引用自《春秋·公羊传》,可见曹操的学问有多深厚。
小说《三国演义》以蜀为正统,把刘备作为主人公,因此曹操被当成坏人来描述,但必须承认这跟实际情况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正史《三国志》赞扬他能很好地起用人才,“不念旧恶”。曹操是个合理主义者,平定黄巾之乱做了地方官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摧毁邪教淫祠。一占领荆州,他就杀了以前刘表引以为豪、重达千斤的牛,煮了牛肉让士兵们吃。这头巨牛食量是一般牛的十倍,但让它搬运东西甚至不如母牛。他认为这样的牛除了用来吃,没什么其他作用。
三国鼎立时代,蜀的刘备阵营一致反曹操,而吴则有亲蜀派的鲁肃和反蜀派的周瑜,舆论并不统一。鲁肃认为,要抵抗曹操,就得和拥有共同敌人的刘备结盟。周瑜认为,为了拥有打击曹操的力量,就必须打倒刘备,和曹操二分天下。此外也有团体认为,此时投降曹操,保全江南一部就可以了。据说有一段时间,孙权自己就在考虑投降。
建安二十二年(217),在亲蜀派的鲁肃死后,吴和魏讲和。接下来当然是要共同对抗蜀的刘备,但他们首先必须面对的是在荆州对东北方虎视眈眈的关羽。虽说是魏吴讲和,从力量对比上来说,意味着吴对魏的服从。
此刻,魏的曹仁坚守樊城,关羽久攻不下。因魏吴结盟,吴将吕蒙攻陷了蜀控制的江陵(湖北省)后,挥师攻向关羽。关羽军只得撤退,进入当阳(湖北省)的麦城,但吴军攻势不减。关羽虽从麦城逃脱,但退路已断,在漳乡(湖北省)被俘,和儿子关平一起被斩,时间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十二月。
次年正月,曹操亲眼确认了关羽的首级,但在那之后马上就死了。大破关羽的吕蒙身患宿疴,随后病死。这也倒罢了,可就连年轻的副将孙皎也死了。人们担心关羽显灵,为了平息怨灵,在各地建起了关帝庙。
建安二十五年(220)十月,曹操的长子曹丕受汉献帝禅让登基,东汉灭亡。魏王朝建立了,但天下仍未统一。
刘备于次年登基,称为蜀昭烈帝,年号定为章武。魏把受禅让之年定为黄初元年。吴国孙权称王比刘备称帝晚一年,年号为黄武。黄巾张角提出“黄天当立”,大概一般人都相信后来王朝的颜色应是黄色。因有顾虑而选择称王的孙权,也在七年后(229)称帝,改元黄龙。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