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风云录(73)

2025-10-09 评论

    3
    关羽和刘备自然是君臣关系,但据说也“恩如兄弟”。小说《三国演义》还把包括张飞在内的桃园三结义置于篇首。刘备因关羽被杀,大动肝火,决定亲自出马发动复仇战争。虽然诸葛孔明一再苦谏,但素来基本听孔明话的刘备这次怎么也听不进去。对刘备来说,为死去的关羽报仇是不需要理由的。
    这是为了私情而出兵。可是因落入吴名将陆逊精心设置的圈套,蜀军大败。若换作是曹操,他是绝不会因为私情出兵的。过于重视结义兄弟的情谊,是刘备大败的原因,但我认为这也是刘备的魅力所在。诸葛孔明也许是被刘备这样的人情味所吸引吧。然而刘备发动的对吴报复战争,大大搅乱了孔明的天下之计。
    不管怎么说,魏是个超级大国,蜀和吴都不能单独抗衡。不过,魏因篡夺了东汉(献帝被杀的消息在当时广为流传),对魏发动讨伐战争是大义所在。显而易见,孔明准备和吴结盟打击魏的计划,因刘备对吴报复出兵而无法推进。
    大败而归的刘备没能回到国都成都(四川省),而是停驻在三峡险要附近的白帝城(四川省),并在次年也就是章武三年(223)四月死在那里。临终之际,昭烈帝刘备向赶来的孔明留下遗言,如果你辅佐我儿子而且他没什么问题的话,就继续辅佐;但如果他实在不才,你也可以取而代之。孔明对此答道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实际上刘备的儿子刘禅并不怎么样。孔明开始竭力辅佐这个昏君。当务之急是修复因报复出兵而恶化的对吴关系。吴因拒绝了魏强硬提出的人质要求,对魏关系陷入僵局。在这样的背景下,蜀吴同盟得以顺利推进。孔明的想法是和吴保持友好关系,出汉中进攻魏。刘备死后过了四年,他才向汉中出兵。此前孔明除了修复对吴关系,还致力于在蜀领内南方平定西南夷。他定下的大方针是使其心服,而非武力压迫。如果用武力镇压,他们在蜀军出汉中后可能还会造反。西南夷的首领是个叫孟获的优秀人物,孔明和他交战七次,据说七擒七纵,实施了彻底的攻心战。同时孔明努力发展西南各民族落后的产业和文化,意欲在这方面上获得他们的信任。这其中也有领土开发的意思。
    吴国孙权也被《三国志》赞颂为人杰。他最头疼的是统治下的领土虽广,人口却不足。开发领土还必须借助军队的力量。所谓的屯田制对此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魏国吸取了赤壁战败的教训,但凡南征,必定将耕地南扩,尽可能缩短补给线。就这样,三国鼎立时期的中国,三股势力展开各种竞争,致力于开发自己的势力范围。时隔两百年后,东汉晚期的户数人口仍略微不及西汉末全盛期的水平。而在黄巾之乱后的三国时期,户数、人口大幅减少。甚至有学者推定当时的人口已经跌落到以百万为单位。尽管如此,这已经是各国在付出了上述努力之后的结果了。各国都为了自己的利益,尽量把国土的荒废控制在最小限度上。
    蜀建兴五年(227),诸葛孔明由蜀进兵汉中。受献帝禅让的曹丕(魏文帝)在此前一年死去。曹操之孙曹睿即位,这就是明帝。诸葛孔明率蜀军出兵汉中,负责迎击的魏军司令正是当时魏的实力派人物司马仲达(本名懿)。
    建兴五年出兵的时候,诸葛孔明向后主刘禅献上名文《出师表》,据说只要是人,读了以后就会流泪。翌年出兵,他又写了《后出师表》,期望必胜,但因部将马谡违犯军令,在街亭(甘肃省)战败。马谡是孔明尤其钟爱的弟子,但其因是兵败的责任人,孔明挥泪斩了他。但他给了马谡家人丰厚的待遇。建兴十二年(234)出兵成了诸葛孔明最后的北伐。他在军中病倒,殁于五丈原(陕西省),享年五十四。虽然丧事极为隐秘,但派出间谍的司马仲达不可能没有察觉。蜀军依孔明遗言撤退,魏如果追击就必定大胜。然而司马仲达认为这可能是孔明的奇计,他也退兵了。老百姓形容为
    ——死孔明走生仲达。
    真的是这样吗?司马仲达不想在此立大功的推理也是成立的。魏明帝没有儿子,而司马仲达的实力过于显眼。如果使蜀军溃灭,魏王朝就可能很快会肃清司马仲达这股强大势力。如果蜀军完好回国,就仍然是魏的强敌,集军中威望于一身的司马仲达就是魏不可或缺的人物,自身会很安全。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