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差有这种自卑感,吴国远离文明中心为不开化之地,用当时的表现可称为蛮夷之地,因此他经常正襟危坐。
“吾蛮夷也。”
夫差有时自嘲地说。
夫差内心却在想,有朝一日北上,一定要成为诸侯的霸主。显然他不一定因子贡的游说才向北方出兵,当子贡劝夫差北伐时,夫差答道:“我早就考虑过北伐,但担心越国的动向。在此之前我教训过越国,可最近越国政治似乎安稳了,我不能掉以轻心,因而吴国暂不北伐。”
“要是这么担心,你不是可向所属的越国发布动员令吗?”
“是呀!这是个好主意。”
如此这般,吴国发动大军北伐。吴军中有3000名越兵,而且还在艾陵攻破了齐军。
吴国继续进兵,想*北方的超级大国晋。在黄池,吴晋两国交战,晋国取得优势。因不习惯北方气候,战争使吴国极度疲惫。越国趁这个空隙多次攻打吴国,吴国不仅没有成为天下盟主,还受困于越国的进犯。
在黄池,吴国与晋国争夺盟主的那年(前483),孔子的爱徒颜回去世。孔子恸哭,哀叹“乃天丧吾也”,四年后孔子辞世。吴越之争还没有结局,可也迎来了最终阶段。
如仔细思考一下,可发现引发吴越之战的是孔子的爱国心,即不论如何都要防止故乡——小国鲁被齐国灭亡。保家卫国的执行者是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史记》中对子贡那时的行动有如下记述:“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所谓五国各有变,是指“鲁存,齐乱,吴破,晋强及越霸”这些变化。
孔子所希望的只是“鲁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其他四国也必须有所变化。可以说现在的国际外交也是如此,变革仅靠一个国家是不能实现的。
五个国家虽都发生了变化,其中亡国的却只有吴国,吴越兴亡的浪漫就在这里。
再有,在文化上一直以来就有北高南低的一般说法,可近来发现并非如此。文字的确源于殷代,北方在文字记录方面领先,但从出土文物来看南方却有不少胜过北方的东西。
例如,在铸剑技术上南方反而要比北方出色得多,这从出土文物中可以得到验证。在日本也展出过越王勾践的剑,这种剑身上雕刻着菱形花纹,即使历经2400多年的岁月,其剑刃仍锐利无比,就连现在的工艺家也不知其是用什么方法制造的。
另外长江流域出土的玉器也相当出色,对这些文物的研究有待今后展开。因而不能轻率地说北高南低,以北方的标准来衡量可能是这样,但南方也有南方的标准。
夫差的父亲阖闾继位时,有众多的竞争对手。他暗杀了前吴王堂兄的辽后继位,夫差的父亲是在残酷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因此阖闾为了不让儿子受苦,从小就对太子夫差实施了帝王教育。
夫差是出身于富裕家庭的公子哥,因此他醉心于争夺中原的霸主,结果却给了越国可乘之机。夫差最后潇洒的自我了断方式也反映出他受过良好的教育。1976年在湖北地区出土了雕刻着“吴王夫差”字样的剑,这是一把名副其实的贵公子的腰佩名剑。
在谈论中国历史时,有必须留意的地方,即中国历史是由*后新建王朝为极力主张自己正当性所做的记录。
对项羽和刘邦的评价也应如此。距今约2200年前,在秦始皇灭亡后的中国,项羽和刘邦两雄争霸天下。经过四年左右的较量后,公元前202年,楚王项羽在乌江战死,汉王刘邦打下江山登上皇帝宝座。
记录两人兴亡的历史是进入汉代以后的事情,而且汉朝经过前汉和后汉,统治中国长达400多年,因此记载的内容多为赞美汉帝国始祖刘邦,这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的项家随着秦末*,开始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又随着项羽的战死而消失。这段时间只有十几年,不仅没有留下记录的充裕时间,也没能将这段隐晦的历史留给后世。对汉朝一方来说,可不受任何约束地书写这段历史。因而在讨论两位真实历史人物时,我认为有必要降低一点对刘邦的赞誉,提高一些对项羽的评价。
项羽和刘邦,在秦朝末期两人气宇轩昂地登上历史舞台,作为分割天下的两雄争夺霸权,最终刘邦取得胜利,项羽以失败告终,这是不容置疑的史实。而且在中国4000年的历史中,再也没有这么精彩的争霸场面可以对照描写出的时代了,即使这么说也不过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