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之国(34)

2025-10-09 评论

    后来,中国政府禁止外国人进入新疆,反而使斯坦因能专心从事他关心的亚历山大东征路线的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开始,他仍继续探险。1943年80岁的斯坦因从白沙瓦到喀布尔的途中结束了独身生涯。那是在日本的神宫外苑,举行学生出征仪式后不久的事情。在喀布尔郊外斯坦因的墓碑上,刻有下述碑文:马克·奥里尔·斯坦因

    学者、探险作家
    通过去印度、中国、土耳其斯坦、波斯、伊拉克等地艰难的探险,开拓了知识领域。
    1862年11月26日出生于布达佩斯。
    1904年成为英国公民。
    1943年10月26日死于喀布尔。
    成为人们衷心爱戴的人。
    青釉环形龙柄鸡首壶隋属于北朝系,它将长期处于南北朝分裂的时代统一起来。隋朝所为较勉强,因而经四代39年后灭亡,从南北统一后算起隋朝只维持了31年。
    这个短命王朝为了自己的功绩,急于想实现南北融合,可以说这个首壶是隋朝这种努力的象征。
    特别是陶瓷器,从开始就有较强的南高北低的倾向,从隋朝统一以前起,北朝系的陶瓷就明显受南方的影响。
    在考察中国国内的文化交流时,青釉环形龙柄鸡首壶可告诉我们许多信息。在佛像制作方面,隋朝具有五等身庄重而稳定的特点。从首壶的环形壶体来看,似乎含有北方敢于向自己不擅长的精细度挑战的意蕴。
    有种说法认为,当时北方在陶瓷制作中已引进南方的制作方法。后来在河北省磁县发现了窑址,可作为那时交流的一个证据。首壶的形体,令人多少嗅出西方的气息,这使人联想到在当时就已有唐代意韵的趋向。
    壶嘴的鸡头和壶把儿的龙身充满跳跃感。30多年中,隋代在敦煌建造110座石窟(近300年,唐代建造250窟),可认为隋代的创作欲望也在这件小作品中表现出来。瓷壶反映时代精神——“宋元美术展”观感我参观了大阪市立美术馆举办的“宋元美术展”。1978年8月至9月,我访问过中国瓷都江西省景德镇,因而我的注意力无论如何都自然地倾注在景德镇的作品上。
    我观看着陈列柜中的展品,脑海中浮现出景德镇窑址的情景。那时导游带我参观了郊外的刘家坞,在当地人称为古窑子的地方,有宋代到元代的窑址。几栋砖砌的学校宿舍排列着,在看似后院的地方,有一个夏草茂密的小土丘。这里就是窑址,在杂草和泥土之间堆积着宋元时期的陶瓷碎片。很明显这些不仅是烧坏的碎片,还有不少美观的成型作品,对工作精益求精的陶瓷工匠,大概把很多不满意的作品打碎了。
    展览会陈列柜中展出的壶和瓶,其背后有堆积如山的陶瓷碎片,它们能在这里展出极为难得。这些作品经过精选展现于世,而且还幸免了自然的破坏,被幸运地保存下来,才能展示在我们面前。
    窑址的碎片中有白瓷的,而青白刻花(亦称影青)的碎片最多。在宋代,与龙泉窑的青瓷有差距的景德镇,在瓷器上雕刻花纹构成暗影,绞尽脑汁去接近竞争对手的色调。刘家坞所堆积的陶瓷碎片层,大概是景德镇处于这种苦恼时期的产物吧。

    ——“宋元美术展”观感
    雕刻花纹需要相当的劳力和时间。到了元代,用笔直接染色法(青花瓷器)诞生时,不难想象在保守人中间会产生多大的抵触,最初他们一定会视这种方法为邪道。从波斯传来的酸化钴开始使染色成为可能,后来西亚的颜料也传到中国,亦可说跨越世界东西的蒙古铁骑兵带来了战利副产品。显而易见艺术不是超越历史潮流的产物。
    观看“宋元美术展”可得知,青瓷下芜瓶和凤凰耳瓶等宋瓷的外形已趋于完美,而过于完美似乎又达到难以发展的程度。中国文化孕育了这种精华,好像反而陷入了很难再前进一步的境地。
    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下日本式的东西,例如茶道、能狂言等艺术,在室町时代就已趋于完善。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式的东西在北宋、南宋时代就已形成。就宋瓷而言,我觉得在那个时代就已趋于完美。亦可说驰名世界的中国菜,在宋代就已接近现在的水平。在绘画和书法等方面,也使人强烈感到宋代的东西,的确都已接近现代中国式的东西。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