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摆明不承认刘琮是荆州主君,使者一旦下跪就有辱主命,他在刘琦面前下跪,等于是主子刘琮下跪。因此,使者进入刘琦住处后,一直站立不行拜礼,而刘琦则坐在床上不动。但此种紧张的平衡却被刘琦这一喝给破解了。
“是……”
使者似乎两脚发软,当场跌坐在椅上,虽然不是跪着,但样子有点像,总算不用跪着捧那个盒子。
“这是什么东西?”
刘琦故意问道。登门之际使者已事先通报侯爵印绶的事了。
“是印绶……封侯的……”使者小声说。
“混账!”
刘琦终于下床,傲然地走到被吓坏了的使者身边,拿起盒中的印绶,用力摔到地上,用脚踩踏,然后对它吐口水。
“你回去把这个情形原原本本地告诉刘琮!”刘琦说完就转身离去,不曾回头。
虽然比预计的时间延了两天,刘琦在印绶事件的翌日清晨就离开襄阳馆邸。
这一阵子,荆州牧府邸正在召开重要会议。
第一个议题是关于刘表的葬礼。不过,这几乎没什么问题。接下来,则是讨论有关曹操的先锋张辽已经自长社发兵,于禁的军队也随后离开驻屯地颍阴的消息,曹操军指向荆州,是再明显不过了。
新任荆州牧刘琮,尚未满二十岁,会议当中几乎不曾发言。傅巽的意见最多,但他事先已经和蔡瑁、张允、蒯越等人说好了,因此可以说是代表他们这一伙的意见。
“曹操拥立天子,如果咱们背叛他,就变成逆贼。咱们荆州从先代即接受汉朝的节义,岂可抵抗王师?”
“即使想抵抗,凭荆州之力要抵挡中原大军,可谓难上加难。”
所有的意见,都认为应该向身负天子圣威的曹操投降,分歧之处只在于如何处理刘备。
问题重点在于是否应该事先告知刘备要投降曹操的事。
有很多人认为,刘备只是客将,没有必要将荆州所有的决定都告诉他。但也有人认为,如果不转告刘备投降的事,刘备可能会迎击曹操军,曹操势必认为刘备是荆州阵营的人,而怀疑这边的诚意。后者基于这个理由反对上述的意见。
“我们不妨在向曹操致达投降之意时,顺便告诉他我们没有自信能够说服客将刘备放弃主战论,刘备的事可以任凭他处置。”
张允提出这个建议,几乎获得全员赞同。于是,便决定采取弃刘备于不顾的投降方针。
“希望与会的诸位,不要对外泄露这个决定。”
蔡瑁正在特别叮咛之际,突然有急报说:“江夏太守刘琦离开邸馆,出南门,正在南下当中。”
“太好、太好了!我原本最担心的是江夏太守和刘备连手,现在刘琦既然回南方的任地,那就没什么好担心了。”张允说着,频频点头。
四
征讨荆州,也是曹操亲自指挥军队的。
建安十三年,荆楚傲而不臣。
曹操之子、颇负文名的曹植也从军,在他的《述征赋》中,以上述的句子作为开头。
如同文中提到的荆、楚二字,曹操预定拔下襄阳,进军长江,然后压迫东方的吴,迫其投降,如此天下便大致统一了。剩下的益州刘璋只是小政权,而且缺乏决断力更是众所皆知,随时都可以处理掉。
就在展开南征的六个月前,汉室废除三公之制,改置丞相与御史大夫。本来汉初系以丞相和其副官御史大夫,以及统率三军的太尉三人为三公;至西汉末年,则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东汉时去掉“大”字,称司徒、司空、司马为三公,继而将司马改称为太尉。
此次则废除为时已久的制度,建立全新的体制,虽然沿袭汉初三公中的丞相和御史大夫的官名,其实是曹操搞个人的*。他自己担任丞相,御史大夫只是丞相副官,曹操南征之际,任命郗虑担当此职负责留守。军权当然由曹操掌握,根本无须太尉这个职位。
于是,汉王朝所有权力完全落入丞相曹操之手。在动员南征前夕,曹操处死太中大夫(宫廷顾问)孔融。孔融是才子,也是孔子二十代孙子,正所谓名门出身,写得一手好文章,名列“建安七子”之一。他也许因为看不起曹操乃宦官养子之子的出身,经常予以嘲笑。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