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北方已是新王朝晋的时代。晋国朝廷分为主张“讨吴以一统天下”的讨吴派和主张“攻讨南方之吴有可能受到北方匈奴之侵略”的北方派。结果,讨吴派愈来愈得势。那是由于晋国知道吴帝孙皓施政残虐,因而大失人心的缘故。吴国重臣之中,因对皇帝绝望而归降晋国的人正与日俱增。
——攻打的结果,必胜无疑!
晋国舆论倾向于讨吴的主张。
讨吴派要角羊祜认为,由长江上游顺流而下是最佳的攻击方式。准备妥当后,三十万大军于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攻入吴国。翌年三月,东吴无力再抗御,便向晋投降。
自从黄巾之乱导致天下分裂以来,时隔百年后,好不容易达成了统一局面。然而,这个统一何其摇摆不定!
吴之废帝孙皓受封归命侯的爵位,四年后去世。蜀之废帝刘禅则于投降八年后死于洛阳。
统一业已完成,人们对此却疑信参半。
吴国投降时,晋武帝司马炎下的第一道命令是:
“江南以美女多而闻名,速选五千美女送进朕的后宫吧!”
晋武帝司马炎的后宫美女人数终于突破一万。这么多张面孔,当然无法一一认得。“今晚到哪个女人那里过夜呢?”
由于人数过多,武帝每天都得为这件事情伤脑筋。懒惰的他于是想出适合他个性的解决方法:乘坐由羊只拖拉的车子,在后宫中漫无目的地游荡;由于每一个嫔妃都有自己的房间,羊只停在什么地方,他就在什么地方下车,然后进入这个房间。
为想得到皇帝的宠爱,脑筋转得快的嫔妃,于是想出在房间门上插竹叶、在房间门口地面撒盐巴的方法。由于竹叶和盐都是羊最喜欢吃的东西,所以车子来到这个地方时一定会停下来。饭馆、妓院等地方迄今仍有于店门口放置一堆盐的习惯,即源于这个典故。
总之,使分裂的江山统一——这个中国人的夙愿,看似由晋武帝达成了;然而武帝这等人物所完成的统一,其基础何等脆弱,不言而喻。有眼光的人当然看得出来,天下不久之后一定又会陷入大乱时代。
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当时之“贤人”,实际上就是深谙如何在派阀抗争的大乱时代苟存的“保身”术高手。躲入竹林,即意味着不与政治发生任何瓜葛。他们于竹林中边饮酒边谈论的所谓“清谈”,实际上是超俗哲学论。于三国时代传遍中土的佛教,具有极优异的思想体系,在它的影响下,老庄思想也从这个时候开始有了更丰厚的内涵。
清淡确实有文字游戏的倾向,由这个观点而论时,对为政者应该是全然无害的。但既然以老庄为基础,自然与政府体制方面作为理论武器的孔孟之教有所对立,因此,清谈的结论,难免成为对体制的批判。
连最懂得保身之术、甚至拒绝仕宦的七贤之一嵇康,都难逃司马昭的毒手。
——康上非天子之臣,下不仕于王侯,轻世傲俗……
据说,这是嵇康被判死刑的原因。或许其中尚有不可明言的内情,但是连拒绝仕宦都被视为“傲慢”而成为死刑的理由,可见对当时的人而言,保身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竹林七贤中,官至人臣最高位阶司徒(首相)的有山涛和王戎两人。平吴战(讨伐东吴之战)时,王戎以建威将军身份率领大军,攻打武昌而立大功之事已如前述。他因此功被封为安丰侯,并获加赠食邑六千户及获赐绢六千匹。
这个王戎因吝啬而闻名。名列清谈为乐的竹林七贤之一,竟然是个吝啬鬼——这件事情有些令人意外。其实,以成为超俗之人为目标、反对讲究衣着及体面的他们,不太花钱是自然之事。虽然如此,王戎吝啬的程度,着实令人咋舌。
据说,放高利贷为业的王戎,以使用象牙筹(一种签,据传为算盘的原形)计算利息为生平最大的乐趣。此外,王戎的院子里种有李树,并以出售李子为生财之道,在贩卖前,他会将自己种的李子以锥子钻洞,使得买到李子的人无法在吃过后用其种子种植李树。这不是小气得离谱的吝啬鬼吗?
还有一件事:他曾借钱给出嫁的女儿,而在没有归还之前,每次女儿回到娘家,他都不给好脸色看。等到女儿恍然大悟,赶紧还清欠债后,他才露出笑脸。这些典故都记载于《世说新语》上,不过书中另外有与前述小气作风完全不同的典故。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