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普罗旺斯(9)

2025-10-09 评论

    他把支票递给我,支票在风中可怜地抖动着。我猜这可能曾经是一张合法支票,但是现在它被弄得皱巴巴、脏兮兮的,上面的数字都磨掉了,几乎难以辨认。用现钱换回这么一张破旧不堪、让人难以相信的老古董,这不啻于一个不折不扣的乐观主义行为。我这样告诉马里厄斯,再说我身上也没有五百法郎。
    “非常遗憾,”他说,“既然这样,你为我买杯酒喝总可以吧。”
    我发现,我很难回绝这种可爱的厚颜无耻,也许正因为我身上这种东西太过缺乏。两分钟后,我和马里厄斯已经坐在咖啡店后面的座位上了。我们以往的会面都是在车里,我的眼睛一直盯着道路,这是我第一次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他。
    他的面孔很耐琢磨,气候一定对他的肤色产生了太多的负面影响,因此他那皮肤就像皲裂的树皮。别人脸上是皱纹的地方,他的却是深沟;别人脸上是光滑的地方,他的却是皱纹。但他的眼睛很亮,头发浓密,粗硬,灰色,剃着平头。我揣测他的年龄在六十岁上下。他从军用茄克口袋里取出一大盒点煤气炉的粗头火柴,点燃了一支香烟。我看见他左手的整个拇指从第一个关节处都没有了,也许在修理葡萄藤时失手被修剪铅剪掉了。
    一大口红葡萄酒下肚,他的身体微微颤动,像是表示谢意,然后便开始盘问我。他说我讲法语的样子就像德国人。当我告诉他我是英国人时,他显得很吃惊,因为大家都知道,去国外的英国人更愿意使用自己熟悉的语言,遇到当地人听不明白的地方,他们把音调提高就行了。马里厄斯捂住耳朵,咧着嘴,瞅着牙笑,脸上的道道格皱便荡漾开去。
    然而,一个英国人,大冬天在这儿干什么?以什么为生?好多人也经常问我类似的问题,我的答案常常激起两种不同的反应——要么是遗憾,因为写作是一项声名狼藉、漂泊不定的职业;要么是兴趣,不少法国人对那些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艰苦跋涉、苦苦探索的人心怀敬意。马里厄斯属于第二类。
    “啊,”他说,“你出手谨慎,但是显然不穷。”他轻轻敲着他那空空如也的酒杯。
    更多的点心上来了,问题继续问下去。我对马里厄斯说我喜欢写什么东西。他身子向前倾斜,半闭着眼睛,对着他吐出的烟雾,显然是一副要透露绝密消息的样子。
    “我出生在此地。”他的一支胳膊朝他出生地的大致方向挥舞一下——咖啡馆外面的某个地方。“我可以给你讲许多故事,但要在下次,现在不行。”
    原来此前他还有个约会。那天村子里举行葬礼,他从不错过参加葬礼的机会。他喜欢葬礼仪式的整齐步调、庄重感、哀乐,还喜欢看女人穿着她们最好的衣服和高跟鞋参加葬礼的情景。如果葬礼是为他的老对头举行的,那他就更加欢喜不尽了。他称之为最后的胜利,证实他自己的优越生存权。他伸手抓住我的手腕,看了一眼表。到他该走的时候了,故事得等等再讲。
    我非常失望。听一位口才好的普罗旺斯人讲故事,尤如听一位口技大师表演节目,意味深长地停顿的名家好手,震惊不已的表情和捧腹大笑。戏剧源自于现实场景——在走向加油站的途中,取出鸡的内脏,在屋顶下发现黄蜂的窝巢。如果表演者不温不火,表演场地不是在乡村酒吧。那么这些小的场景便会呈现出类似于喜剧效果。它们的确涵义隽永,勉力无穷。
    我再次见到马里厄斯,他正蹲在路边他那辆机动脚踏车上,凝视着油箱,头歪向一边,似乎正等待倾听它在他耳边窃窃私语。像七月的岩石一样干燥,他钻进汽车时对我说。不过,我能把他带到加油站替他加上一壶油,不是吗?然后再替他买杯酒,因为这是一个令人烦躁不安的早晨。就像平时和马里厄斯在一起时一样,他自信我没有什么紧迫的计划会影响我做他临时司机的职责。
    我们在咖啡店就座,我问他上次的葬礼是否过得很开心。
    “不错,”他说,“这次是老费尔南。”他轻轻敲打着自己的鼻翼,“你知道吗?他们说他是五位丈夫中的一个。你一定听说过那个故事了。”
    看到我摇头,他回头要了一瓶卡拉夫酒,然后开始了讲述。为了表示强调,或者看看我是否听明白了,他不时地瞥我一眼,但是大部分时间他则盯着远处,搜索他的记忆之库。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彼得·梅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