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艺术家的生涯》,又名《绣花女》,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1858-1924)作。
②《茶花女》,意大利作曲家威尔地(1813-1901)作。
“噢,歌剧嘛,我倒也不是不喜欢,”我就回答说,不过我留了个心眼儿,总得处处都顾着点,于是就又补上一句:“只是意大利、法、德这三个国家的作品我不欣赏。”
“这就好。”看她答应得不慌不忙。难道她要跟我谈的是中国的歌剧?
“星期二晚上梅里特要上演珀塞尔①的作品。”
①亨利-珀塞尔(1658?-1695):英国作曲家。
瞧这该死不该死,我忘了说英国歌剧了!这一下恐怕少不得要陪她去看一出英国歌剧了。
“希拉-梅里特是今年最走红的女高音,”斯蒂芬-辛普森也来了一句,对我形成了“夹击”之势。
“而且唱的又是《狄多和埃涅阿斯》,”格温跟着上来帮腔,这就成了一场“三打一”。(狄多,又是个遇上了负心汉而结果落得一命呜呼的女子①!)
①狄多是神话传说中的迦大基女王。传说特洛伊战争的英雄埃涅阿斯被大风吹到迦太基,狄多落入了他的情网,后来埃涅阿斯偷偷离开了过太基,狄多因失望而自杀。
“听你们一说倒还挺不错嘛,”我只好投降。尽管心里可把斯蒂夫和格温都骂了个够。可我骂得最厉害的还数那“兰施巴日堡”,就因为这法国原封葡萄酒发生了作用,我才顶不住而改变了初衷,我原先可是想说我听了什么样的音乐都要恶心的。
“啊,那就太好了,”乔安娜说。“我有两张票子……”
哈,来了!
“……不过我和斯蒂夫都要值班。我在想是不是可以请你和格温去看。”
“让格温去看她是高兴都来不及呢,奥利弗。”斯蒂夫口气里的那个意思是说:他太大也真应该调剂一下生活了。
“那好吧,”我说完,又想到应该表现得热情点儿才是,于是便又对乔安娜说:“多谢了。”
“你能去就太好了,”她说。“请给我爹妈带个口信,就说你见到我了,我还活得好好的。”
这是怎么说呢?我倒不禁暗暗打了个寒华,脑子里马上想到的是邻座上就坐着乔安娜-斯坦因的妈妈,两道目光咄咄逼人:“喜欢我的女儿吗?”
“他们都在弦乐部,”她说完就跟斯蒂夫一起匆匆走了。
就留下我和格温,还坐在那儿。我想自己做出这样荒唐的事来,理应责罚责罚自己,因此就硬着头皮再去吃一块焦炭干酪饼。
“这‘弦乐部’倒是在哪儿呀?”我问格温。
“通常是在木管乐部的东边。乔安娜的爸爸妈妈都在纽约市歌剧院,妈妈是中提琴手,爸爸拉大提琴。”
我“噢”了一声,便又罚自己啃下了一大口。
沉默了好一阵。
格温终于说了:“跟乔见上一面,难道就真是那么不好受?”
我对她瞅瞅。
还回了一句:“可说的是哪。”
我今虽身归……
由此开头的这支曲子,在1689年可是风行一时的。看英国歌剧也有个苦恼之处,那就是歌中的同意偏偏往往都能让你听懂。
我今虽身归——
身归黄土,
望君切勿因我之过,徒增心中——
心中愁苦……
迦太基女王狄多快要自尽了,她觉得有必要唱上一支咏叹调,把这段心曲向世人倾诉。音乐自是美妙,歌词又极典雅。希拉-梅里特唱得也着实出色,博得那么多的彩声的确并非偶然。最后她到底合上了眼,众爱神手持玫瑰边撒边舞,于是幕落。
我们也站了起来,我说:“嗨,格温,今天这戏算是让我看着了。”
“那我们就去谢谢两位东道主吧,”她答道。
我们从散场的人群里挤出一条路来,来到了乐池里。
“斯蒂夫呢?”斯坦因先生见面就问,当时他正在给大提琴上套于。他头发已略有些花白,看那松松散散的样子,像是不大有跟梳于打交道的习惯。
“他跟乔安娜一起在值班,”格温答道。“这位是奥利弗,乔安娜的朋友。”(真是,又何必要这样特意强调呢!)这时斯坦国太太也提着她的中提琴过来了。她虽然矮了点儿也胖了点儿,一副乐呵呵的样子却让人感到十分可亲。
“斯坦因王爷呀,你又在接见朝臣啦?”
“老规矩,亲爱的,”他答应了一声,又接着说道,“格温你是见过的。还有这一位是奥利弗,乔的朋友。”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埃里奇·西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