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在警察局和消防队的应急队伍通力合作的情况下,象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这样大的饭店,半个小时之内可以全部出空。可是,在夜里,时间可要拉长——就算动作迅速,加上运气好,也得一个小时。在夜间疏散一家饭店有它的特殊问题:饭店里总有些沉睡的人、醉汉、不相信的人和不愿意被发现私通的情人,这就需要用万能钥匙把他们的房间打开,一个一个地把他们唤醒。
但是,眼下可没有一个小时了。值班警官朝挂在他头顶上方的那只数字钟瞥了一眼:凌晨二点二十一分。那位女记者说有一个炸弹或有一批炸弹可能在凌晨三点爆炸。是真的?还是假的?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向一位上级警官汇报一下,由他作出判断。但那也来不及了。
警官作出了他唯一能够作的决定,于是发出命令:“立即采取防弹疏散措施——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饭店!”
顷刻之间,指挥中心的六七台电话同时投入了工作。首先向市中心区警察当局和消防队发出警报,消防车和所有能动用的警车立刻出动。然后,直接电话通知警察局值夜班的队长和消防队的副队长,由他们两人联合指挥疏散饭店的行动。与此同时,通知包括防爆分队在内的警察当局的战术小组整装待命,迅速赶上其它队伍。然后,打了个电话给附近的军械库,那儿的爆炸器材分队将派遣几名专家去帮助清除炸弹。邻近几个城市的警察当局也被要求迅速派出他们的防爆分队。救护车——肯定是用得上的——也通知了。接着又按顺序通知了主要的司法机构、消防单位和市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绝大多数人是从家里睡梦中唤醒的。
那位值班警官在电话上和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饭店的值班经理说:“我们得到了一个我们认为是可靠的警报,有人在你们饭店里安放了炸弹。我们建议立刻疏散店内所有人员。警察和消防队正在路上。”
“建议”两个字是用得有分寸的。从技术上来说,警官无权命令疏散一家饭店,只有饭店的经理部才能作出这样的决定。好在这位夜班经理既不是吹毛求疵的人,也不是脓包。“我马上拉响本店的警报器,”他说,“我店全体职员将遵照您的指示行动。”
象一部开动了的战争机器,命令的效力迅速地传播开去,每一个组成部分都紧急动员起来,每一个组成部分都使用专门技术投入这次行动,这次行动已经离开指挥中心,现在指挥中心将成为接收报告的渠道。在这同时,两个关键问题的答案依然是未知数。第一,炸弹会在凌晨三点爆炸吗?第二,假使爆炸,饭店能够在剩下的短短三十六分钟内全部撤空吗?这种悬而未决的局面不会长久。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很快就能见分晓。
南希·莫利诺认为她已经为人类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她现在可以继续当她的女新闻记者了。
虽说已经作好外出的准备,莫利诺这时仍在自己的公寓里。在匆匆披上外出服的当儿,南希打电话给《加利福尼亚检查报》的夜班编辑,向他扼要地介绍了自己手头的材料。当他亟亟发问时,她感觉到他因预见即将发布哄动的重大新闻而激动的心情。
“我这就去饭店,”南希告诉他。“然后我就回报社写报道。”她不用问就晓得每一个能出动的摄影记者都会立即被派往现场采访的。
“喔,还有一件事,”她告诉夜班编辑。“我有两盘录音带,我不得不把这件事报告了警察局,而且他们肯定要调这两盘录音带去作证,也就是说录音带要被没收。我们应该赶在没收之前把它们复制出来。”
他们商定派一名通信员到饭店找南希取录音带,并直接从那儿把录音带迅速送到报社文娱版编辑的家里。他们得知文娱版编辑在家,于是通知他录音带马上就送到。这位编辑是个高保真录音迷,他自己就有一个录音室。录音带的复制品同一台手提式的播放机将一道放在新闻编辑室,专候南希回来。
南希已经跑到公寓的大门口,突然她又记起一件事来。她重新跑回电话机旁,凭着记忆拨了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饭店的电话号码。接通了总机,她说:“给我接尼姆罗德·哥尔德曼的房间。”
在睡梦里,尼姆看到金州公司的电力系统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发电站一个个地失灵了,最后只剩下大李利——拉米申五号机了。接着,发生了跟去年夏天沃尔特·塔尔伯特惨死那天的一模一样的情况,能源控制室里的拉米申五号机的控电盘开始发生警告的信号——灯光闪烁不定,铃声尖叫不住。灯光渐渐黯淡,但是铃声却不绝于耳,直到他醒来,发觉床边的电话机发出刺耳的铃声。他睡意矇眬地伸出手去,抓起耳机。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阿瑟·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