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这几个字声音小得几乎听不出来。他又用手臂把她搂起来。
她的头贴着他的头,他听见她在抽泣声中哽噎着说:“可是……两个孩子……这个样子……”她抬起了头,绝望地哭着说:“多不公平啊!”他觉得他自己的眼泪在往下淌。他轻柔地耳语道:“这是很难说的……我们俩都还在嘛。”
他又搂了她一会儿,她在轻声地抽泣着。他觉得她动了一下,并且小声说:“手帕。”他从自己口袋里掏出一条递给了她。
“我没什么了。”她在擦眼泪。“就是……一阵子。”他对她说:“如果你想哭……你就哭吧,亲爱的。什么时候想哭你就哭。”她苦笑了一下,把手帕还给他。“恐怕我把它都弄脏了。”然后,她用变成正经的声调说:“约翰……我躺在这儿……在考虑。”
“考虑什么?”
“我要你去上医学院。”他温和地反驳她说:“你瞧,亲爱的,我们经历了这一场……”
“不。”伊丽莎白止住他的话。她的声音还微弱,但带着很坚决的味道。
“我一直要你去,现在柯尔门大夫也说你应该去。”
“你知道要花多少钱吗?”
“我知道。可是我可以找个工作。”他温和地说:“带着孩子还工作?”一时她没回答。过一会儿,伊丽莎白小声说:“我们也许没有孩子呐。”门轻轻地打开,韦尔丁护士进来了。她瞅了一下伊利莎白发红的眼睛,赶紧避开眼神,对约翰说:“亚历山大先生,如果你愿意,我现在可以带你去看孩子。”窦恩伯格大夫在护理室和约翰·亚历山大分手之后,就向婴儿室走去。
婴儿室的位置在一个长长的、光线充足的走廊尽头,走廊是用各种色调粉刷装饰起来的。这部分建筑是两年以前重修过的,反映了要求宽敞、要求光线充足的新风尚。窦恩伯格走近婴儿室,和往常一样,听见婴儿的啼哭声,有的用大嗓门放声嚎叫,有的用假嗓子哇哇地叫几声,时断时续。他走到这里总要停住脚步,向那有三面厚玻璃隔墙的婴儿室里张望张望,这已经成为习惯了,和往常一样,小床几乎都满了,产科的生意是一向如此兴旺的。他向那排得整整齐齐的小床看了一下。
他认为,这些都是正常的、健康的生物,他们已经打胜了生存的第一仗,几天之后即将进入正在那里等待着他们的世界。他们将走向家庭、走向学校、走向生活斗争、走向争名夺利的社会。在他们当中,有些会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失败的痛苦;他们将闯过七灾八难,将享受青春的欢乐,接受中年的负担,然后,无可奈何地衰老下去。为了他们,会设计出来更高级的、更华丽的汽车,为了他们,飞机会飞得更快、更远,他们的同辈会以五花八门的商品来满足他们各种各样新鲜的爱好和欲望。有些人会凛然面对吉凶未卜的未来,多一半的人会担着心,惴惴不安,勇敢的是多数,怯懦的是少数。也许,他们之中有的人会冲破外层空间的障碍,进行宇宙航行;又有的人能说善辩,散布悲观情绪,煽动起人们的愤懑,或者使他们灰心丧气。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将在二十年之内发育成熟,遵循着他们的父母把他们带到这个人世间的相同的规律,遵循着那永远不能理解的男女之间交合的最原始的情欲的要求,播下情种,生下也是这样啼啼哭哭的婴儿。在这里的都是胜利者——他们已经生了下来、嗷嗷待哺。他们第一道关口已经攻克了,生活的其他战斗尚未开始。
在门厅对面,还有一个小一点的婴儿室。那里边是安静的,是一个一个单独装在婴儿保温箱里的早产婴儿:这些孩子出师不利,第一仗没有打赢,前途未卜。窦恩伯格从大婴儿室转过身来,进入了早产婴儿室。
当他看了看他的最新的病人——一个小得可怜的难以保活的人影——他撅起了嘴唇,摇了摇头,随后和往常一样,很有次序地写下医嘱。
窦恩伯格从一扇门出去以后,韦尔丁护士带着约翰·亚历山大从另一扇门走了进来。
凡是接近早产婴儿室的人,对他们都一样要求:都要穿上消毒外衣,戴上大口罩。婴儿室内部有空气调节、湿度控制,人们只能站在大玻璃板的外边往里看。他们站住以后,韦尔丁护士往前探身轻轻地敲了几下玻璃板,一个年青一些的护士抬起头,冲他们走过来,口罩上边露出的一副眼睛象是询问的样子。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阿瑟·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