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平私心暗忖:这样反而好,如果灾民留在县境不动,就可能会出事。
加上他在史书上也读过,陕北历来发生民变,都是由灾荒而起。所以,地方上父老计议逃荒,他举双手赞成。
这天,萧平在大堂上接见三个地方父老。
为首的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白有情。
县衙前面,此时聚集了一大批灾民,乱纷纷的嚷道:“还是请知县大人带领我们一快儿走吧!否则三原县去不成耀州也去不得,西安府更是去不得。大家像鸭子一样,被赶来赶去。
萧平在大堂裹,对于县衙前乱嚷的声音,所得一清二楚,但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白有情捋捋白胡子,对萧平道:“萧县尊能够尽全力开仓赈灾,爱恤子民,实在是少有的好父母官,大家都感恩戴德。只是逃荒这件事,实在不太好处理。”
萧平道:“白兄但说无妨。”
自有情沉吟道:“县尊是从四川来的,那裹会明白陕西的民情?陕北更是十年九荒,逃荒就像家常便饭一样。
今年荒得太厉害,才惊动了县裹。甘泉灾民,只有向南走,可是没有人会背这个大包袱。”
萧平道:“我听外面说,像鸭子一样被赶来赶去,那裹也去不得,可有这事?”
白有情蹙起眉头道:“向南走,一路上大庄大户都请拳师、办团练,我们去求助,虽然会发些钱米,可是立即被押送出境,到了县城,情况也相同。西安府是首善之区,更加难行。”
萧平叹了口气,缓缓道:“这怎么办?”
白有情道:“可怜我们个个被人东赶西赶的,到处不能存身。老弱妇孺,大多经不起奔波跋涉之苦,途中,十有九死。
所以,逃荒这件事,实在很难办,如果我自有情年轻二十岁年纪,我也许会挺身而出带领逃荒。”
白有情故意斜瞅萧平一眼,意思似乎是:民情如此,逃荒一事,您县尊大人不能撤手不管吧?
萧平避开白有情犀利的目光,艰涩地道:“也只好这么办了。事在危急,顾不得许多,也只好走了再说。”
衙前这时又有人高声道:“请萧县尊带领我们一齐逃荒!”
萧平转身向三位父老道:“依你们说,我该怎么处理?”
白有情道:“依小民看来,只有请县尊出榜,招选一批有真才实学的武师,带领难民,在前开路。这样灾民便不致到处被赶,弄得只能在荒山野地裹兜圈子。”
萧平微微点头。
忽煞间衙前哄的一声,有人高声呐喊道:“李大哥回来啦,李大哥回来啦!快刀李烈回来啦!我们让李大哥替大家作主。”
一时间欢声雷动。
片刻後,衙前灾民已经走得乾乾净净。
萧平惊愕无比,耸然动容道:“这位百姓口中的李大哥是何许人?”
白有情忽然脸色剧变,没有回答萧平的话,匆匆拄杖出衙而去。
这时路上人群已散,白有情拉住一个路人,问清李烈的动向,便拄杖出城。
乾涸的洛河裹,挤满了人,每人都专心的听李烈讲话。
李烈兴高采烈的道:“我并不是万能的英雄,所凭藉的是为乡梓父老兄弟姊妹们的安全,两胁插刀,在所不辞。如今既然议定了,大家明天一早,就启程,先到耀州,再去三原、泾阳。
明天一早,我们弟兄伙在县南甘泉寺等候大家。你们也知道我的身份,我待在城裹有些不便处,明早再见,我先走一步。”
李烈说完,与弟兄们一起挥鞭上马,向洛河西岸,飞奔而去。
萧平也派有眼线出来打听,眼线回报了这种情形後,他心中已有了打算。
他知道,在陕北,历来英雄豪杰辈出,一个刀客在城镇公然进出,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慕容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