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汉武帝之时,太学已隶属“太常卿”所辖,而师官也须经由考试任命。
三国之期太学又改称“国子学”,西晋时“国子学”又与太学分立,成为皇亲国戚的子弟学校,地位高於一般太学。
唐代时正式设“国子监”,成为“国子学”的主管,并且在各村、乡、县、州皆设有学堂,加上太学,便类似如今国小、国中、高中、大学,并且也开始有了全国性的科举制度,常年举行科举,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通过科举之人便是进士及第,首名是状元、次名是榜眼、三名是探花,馀者皆以进士称之,也因此由当代起,便有了“鹿鸣宴”之风。
而进士及第者便有了任官资格,可分派至各州县任官,因此科举制度便如同现今文官任用考试的制度。
时至宋元之期,国子学又与太学逐渐合并,仅存“国子学”之名,但是至少是七品官之上的子弟才能至“国子学”入学,元代时庶民子弟欲入“国子学”,则须三品官之上保举方能入学,称为低人一等的“陪堂生”,也就是现今的旁听生。
至明代之时……因为本书背景为宋代,因此不再赘言了。
总而言之,进入太学的学子,皆须习练射、御之技,也习舞剑,甚而有些学子为了表现与众不同的英气,喜在腰际悬佩无锋长剑,因此若说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乃是指尚未曾入太学的州县学子。
话回正题!
美貌少妇的话声突然惊醒了众人,西贝公子突然面颊微赤的说道:“嗯……方才那个书生年将弱冠,看他的容貌俊逸,举止出众,纵非是高官厚爵子弟,想必也是某个武将之后,但是他的出身来历与我们无关,因此管他是甚么人……嗐!你们还想不想逛游了?快走吧。”
於是主婢五人在店堂夥计的笑颜恭送中,也已步出楼外,消失在车水马龙的人潮中。
但是刻馀之后,后院左侧高墙外的巷弄中,突然有一道疾如幻影的身形掠过高墙进入院内,隐至一片花丛暗影中。
那个身影仅略微顿身,便利用夜色及花木暗影,迅疾掠向西贝公子居住的小楼内,两刻之后才又掠出院墙外消失不见。
东城四条大街交汇的街口,乃是一片广阔的广场,除了大街两侧的商家外,广场之中有两三百个大小不一,贩卖各式各样南北百货以及西夷番邦异物的货摊,将广场形成一个繁华热闹的市集。
尤其是入夜之后,更是灯火通明,因此吸引了城中各方烦劳一日已然休歇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以及外地前来的游人在市集中游逛,可观赏选购比商家便宜不少的次等货,也可选购他地难得一见的西夷异物。
在人潮波涌的喧哗声中,突然由一方响起一声怒叱,接而便听游人的惊呼叫声连连响起。
“登徒子,找死……”
“啊……打人了!快躲开……”
“王妈,快带孩子避远些……”
“夫人,快避开……”
循声望去,只见人群慌乱走避,立即空出一片场地。
只见一个贩卖饰物的货摊前,西贝公子夫妇、书僮、使女五人俱是怒目瞪望着两个大汉。
其中一个三角眼的三旬汉子正手捂着面颊,而另一个神色邪恶的汉子则凶狠的怒声斥道:“小子,你竟敢亳无缘由的动手打人?你当我兄弟两人好欺负是吗?”
气得脸色发白的美貌少妇闻言,更是愤怒的续又怒声叱道:“你……你们在市集中动手动脚,调戏妇女,竟然还有脸说?”
其实在人潮如水,人挤人的热闹市集中,身躯挤贴碰撞乃是常有之事,纵然明明被登徒子趁机调戏,但是又难以举出遭人调戏的事实,因此一些妇女除非待在家中不出,或是不往人潮拥挤之处游逛,才能避免遭人调戏,否则每每遇到如此之事,也只有怒目瞪视、低声叱斥之后,便自认倒霉的远离了事。
也因此,一些色心难泯的登徒子更是肆无忌惮的为所欲为,久而久之后,惯犯的登徒子已成为市集中的熟面孔,因此一些妇女见到熟面孔时,皆会事前走避或是盯视对方的举止,以防遭戏。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