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日晨,大理城门甫启,苗贺龄便换乘大轿前往太子段秉的府邸。这一路上放低了轿帘,抚触盖在书简卷轴上细腻的明黄缎子,不禁冷不丁一个寒噤。
这个差事办得好,也只是皇帝心知肚明,虽说于未来的宦途多多少少总有些好处,却比不得办砸了的后患无穷。
皇帝埋怨震怒,以至于贬黜,竟已都是上上的结局,怕只怕那卖国贼三个字不但毁了自己一生的名节,更在皇帝推个替罪羊出来的时候,害了自己全家老小的性命。
这件事朝中知道的不过两三个重臣,尤其瞒着刘远。苗贺龄苦笑一声,不知道恩师得知真情,会不会奔去先帝陵前痛哭流涕,苦谏至死。
轿子咯的一声落地,外面的小厮道了声老爷,掌起轿帘来。
到了?苗贺龄抬起袖子擦了擦汗,低头出来。
大理城此时仍有些惨淡的雾气,面前一连围墙衬着干净的瓦当,是青白分明的安静。他四处环顾,正望见太子府角门里的段秉向着自己颔首。
太子。苗贺龄跨进门去拱手施礼。
段秉忙携住他的手,笑道:苗大人远来辛苦,你我都是老相识了,何必拘礼?
一路转折向着段秉的书房去,苗贺龄打量着满院参天古树,不由想起去年来这府中,段秉为防人行刺,将所有树木山石一概移走,光秃秃的好不凄凉,如今大敌已除,不到一年功夫,又是浓荫蔽日,景色如故,所谓世事如梭飞转,繁华无常,也不过如此。
苗贺龄因而道:原来太子府上景物如画,比之中原清和宫有过之而无不及。
段秉道:苗大人取笑了。小国寡民,如何与中原相提并论?
前面书房的景致更是不一般,回廊下曲曲折折的水渠,尽是用鹅卵石砌成,淙淙三折而下,也不知源头何处,水中森森寒意,在夏日里攒入心肺,让人精神凛然一振。
请。段秉步过水渠上的石桥,在门前相让。
苗贺龄道声僭越,不敢先行,只道须先请见景优公主,段秉自然无有不允,吩咐人回禀太子妃知道。一时内臣在侧殿设公主宝座,方才请了苗贺龄在帘外叩头。
隐约见得景优公主点了点头,道:免。便要起身内去,苗贺龄连忙跪爬两步上前。
怎么?景优公主站住,回首不耐问道。
苗贺龄叩首道:臣斗胆请问公主起居安康?
这里锦衣玉食,与我朝无异,不曾有过半点差池。
是。苗贺龄道,太后太妃饮食俱佳,圣体康健,公主不必挂念。
景优公主默然一笑,我不挂念。
皇上亲征于北,不日便即凯旋还朝,公主也不必挂念。
景优公主笑道:中原并无我什么牵挂,苗卿过虑了。
苗贺龄一时无语相对,想了想才道:是。公主保重。凤体无恙,太后太妃才放心。
知道了。景优公主已然有些烦躁了,提高了声音道,退下。
帘内却有内臣笑道:公主娘娘,苗御使千里跋涉,磕头请公主娘娘的安,一片谨慎忠诚,没有功劳也总有些苦劳
怎么说?景优公主问。
那内臣笑嘻嘻低声说了几句,景优公主冷笑道:苗御使从来两袖清风,大理的这些玩意儿还不一定放在眼里。你看着办吧。
是。那内臣恭送公主转身入内,才撩起帘子出来,笑道,苗御使快请起,快请起。
苗贺龄让他搀起身来,见他眉目聪慧,一脸和善,正是自己要寻的如意,大喜道:如意公公,向来可好。
好得紧,好得紧。如意道,苗大人府上都好?京里还太平吧?
苗贺龄只是一叠声称好,如意已将一对碧玉扇坠举在他面前,道:公主娘娘的赏赐。
苗贺龄连忙伸手接那扇坠,扑地将一个小指粗细的纸卷悄悄投在如意的袖筒里。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红猪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