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顾玺,黎老师坐在椅子上,半天没回过神。她从教这么多年,还没见过作文大赛一等奖的学生放着文科的康庄大道不走,非要一头扎进理科的“苦海”里。
不行,这事得跟家长沟通一下!
她翻出通讯录里韩漓的电话,那还是高一送顾玺来上学时,韩漓特意留下的。说只要与顾玺有关的事,随时可以联系。
电话响了几声,被接了起来,背景音有点嘈杂,似乎是在片场。
“喂,请问是顾玺的家长韩漓先生吗?”黎老师小心翼翼的问。
“我是,黎老师您好。”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点刚收工的疲惫,但很温和,是那种在屏幕上常见的、带着磁性的嗓音。
黎老师定了定神,把顾玺选科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说了,重点强调了顾玺在文科上的天赋和理科的难度,最后恳切地说:“韩先生,您看能不能帮我们劝劝顾玺,让他再考虑考虑?选文科对他未来发展更有利啊。”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即传来韩漓低沉的笑声:“黎老师,谢谢您这么关心顾玺。不过……”
他顿了顿,语气里带着明显的笑意和纵容:“顾玺不需要依靠高考来决定未来,所以我支持他的所有决定。理科也好,文科也罢,只要他自己喜欢,我没意见。”
黎老师彻底傻眼了。她本以为韩漓作为明星,多少会更看重孩子的“特长”,或者从未来职业规划的角度劝劝顾玺,没想到对方居然这么纵容孩子。
“可是韩先生,他可是拿过作文大赛……”
“作文写得好,不代表只能走文科这条路嘛。”韩漓打断她,语气依旧轻松:“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是好事,我们做家长的,负责支持就行了。他要是学理科遇到什么困难,您尽管跟我说,我们肯定配合学校。”
话说到这份上,黎老师也不好再坚持了。她无奈地挂了电话,看着桌上顾玺的选科表,长长地叹了口气。
顾玺成为理科生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报名参加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
“方老师,我想报名参加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顾玺把报名表平铺在物理老师桌面上,字迹工整得像打印体,姓名、班级、联系方式填得一丝不苟,显然早有准备。
方老师推了推眼镜,目光在报名表上停留了几秒,又抬眼看顾玺。
这个总是安静坐在窗边的学生,物理课上的表现确实亮眼——不是那种咋咋呼呼的活跃,而是总能在关键问题上给出精准到近乎犀利的回答,作业里的解题过程也严谨得不像高中生。
上学期期末考,他的物理成绩是全年级第三,确实达到了报名竞赛的硬性标准。
“你确定?”方老师斟酌着开口:“物理竞赛的难度很大,尤其是复赛和决赛,理论和实验都需要大量额外准备,会占用很多课余时间。而且……”
他顿了顿,想起顾玺那个拿过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的头衔:“你之前的精力,好像更多放在文科方面?”
顾玺的目光很稳,落在方老师身后的黑板上,那里还残留着刚才讲解的电磁感应定律示意图。
“我确定,方老师,请帮我报名。”他的语气很平静,但那份平静下藏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执拗。
方老师拿起报名表,又仔细核对了一遍信息,最终点了点头。
“你的成绩符合报名要求,流程上没问题。”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个文件夹,翻开到夹着竞赛报名表的那一页:“参赛理由这里填一下,回头我统一交到教务处。”
顾玺拿起笔,在“参赛理由”那一栏停顿了一瞬。最终只写下一行简洁的字:“探索物理规律,挑战自我。”
写完,他把表格推回给方老师。方老师低头盖章,将报名表收进文件夹。
就在那一刻,顾玺脸上极淡地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神情,像是在怀念什么,眼中充满暖意。
“宁一帆,我来了。”他在心里默念。
这个名字像一颗深埋在时光里的种子,此刻终于在现实的土壤里破土。
宁一帆,未来应用物理领域的顶尖学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最年轻得主之一,也是顾玺在未来的研究院中,可靠的同事,默契的搭档。
那个总是穿着白大褂,头发微卷,笑起来眼睛会弯成月牙,讨论起量子隧穿效应时会手舞足蹈的男人。此刻应该还只是个高二学生,正和他一样,坐在某个教室的课桌前,为了全国物理竞赛而埋头刷题。
宁一帆的竞赛履历在未来研究院是公开的谈资——高二参加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获全国一等奖,同年代表中国队参加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以理论满分的成绩拿下金牌,保送清大理工学院。
如果顾玺不参加这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他们就要等到七年后,在“启明星”核聚变项目的研讨会上才能相遇。
彼时宁一帆作为应用物理组的核心成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磁约束改进方案,思路之新颖让在场的老院士都眼前一亮——而顾玺,是他当时的竞争对手。
后来他们就成了同事,成了可以在实验室熬通宵后,一起蹲在路边吃烧烤的挚友。
那固然也是美好的相遇,但顾玺心里总有种莫名的遗憾——他想参与那段更早的时光,想看看那个在全国物理竞赛上意气风发的少年宁一帆。
想在他还是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高中生时,就成为他身边的同行者。
“好了,顾玺,表格我收下了。”
方老师的声音拉回了顾玺的思绪。他抬起头,脸上的神情已经恢复了惯常的平静,只有眼底深处一闪而过的光亮,泄露了些许不为人知的期待。
“老师,报名表交上去之后,什么时候能参加预赛?”顾玺收回思绪,语气恢复了平时的冷静。
“大概两周后吧。”方老师把文件夹锁进文件柜:“预赛是省里统一组织,笔试通过了才能参加复赛。你先做好准备,这周末我把去年的竞赛真题发给你,先摸摸底。”
“谢谢老师。”顾玺鞠了一躬,接过方老师递来的回执单,指尖触碰到纸张的冰凉质感,却觉得心里某个角落被悄悄点燃了。
宁一帆,我来了!
第78章
虽然很想见到宁一帆, 但他在不同省份,全国大赛前是不可能见到的。此时顾玺也只能专注于学校的物理培训课。
尽管他并不需要,但也不想让自己显得很特殊, 因此该去还是去,不过是占用课外时间和周末罢了。
培训教室在教学楼的顶层, 光线很好。已经有几个熟悉的身影在里面了,都是和他一样报名参赛的同学。
物理老师方老师正站在讲台前, 手里拿着一叠试卷,看到顾玺进来,笑着点了点头:“顾玺来了?快坐。”
培训的日子是枯燥却又充实的。方老师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讲课深入浅出,总能把复杂的物理概念剖析得清清楚楚。课后的模考和实验训练则是重头戏。
此时顾玺已不再隐藏自己的实力。
第一次培训后的小测验, 当方老师批改完试卷, 看到顾玺那份赫然写着满分的卷子时,脸上的表情先是一愣, 随即是掩饰不住的震惊。
他推了推眼镜, 又仔细看了看名字,确认是顾玺没错。要知道,这份试卷的难度,已经超出了高中课本的范畴,涉及了不少竞赛的基础题型,能拿到满分,绝非易事。
接下来的日子,顾玺用实力一次次刷新着方老师的认知。每次物理小测验他都毫不客气拿了满分。
更让方老师感到惊喜的是在手动实验环节。
一次电磁感应的实验课上,要求学生设计并验证一个简单的发电机模型。
其他同学还在小心翼翼地连接电路、调整磁体时,顾玺已经胸有成竹地开始操作。
他的手法熟练而专业,对器材的使用、数据的测量和记录都显得驾轻就熟。
他不仅完美地完成了实验要求, 甚至还能根据实验现象,准确地分析出一些细微的误差来源,并提出改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