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20)

2025-10-10 评论

像北京的某些小街一样,这条小街的两侧也从早到晚停满了车。往往,右侧或左侧还会有停了双排车的时候。幸而小街成为车辆单行街了,却没安探头,所以不管那一套的驾车人往往仍会造成小街上的车辆堵塞现象。

小街上店铺多,给居民带来的好处是买东西方便。而买东西方便可以说是生活方便的主项之一。出租方承租方图方便和便宜的居民确乎在一个时期内都有受惠之感。当年也就是2003年时一处门面的年房租才1.8万至2万元,每一处外地人所租的门面都足以解决一户人家的生计问题,有的人家靠小本生意在家乡农村盖了房或在镇里县里买了房,而租金对出租方人家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言而喻。偶有城管驱逐占道摆摊卖菜的小贩时,居民中的老太太们还很光火,立场完全站在小贩们一边——她们只要方便和便宜,对小街变得多么脏乱差都能包容。

幸而居民的主要成分不仅是她们,否则治理是否属于顺应民意之事还真得两说了。

如今门面租金涨到了每年十万或十一二万。电费由每度5角涨到了1.54元。

不论是那些临街小门面或街后超市里的东西,一切一切都随之涨价了。也可以说,倘一户人家的基本收入没增加,从理论上讲实际生活水平肯定下降了。

每个烧饼由5角变成1元了。

煎饼卷由2元变成3元5元6元了。

油饼由1元变成2元或2元5角了(甜的)。

菜价也涨得很明显。

理一次发由15元涨到了20元或25元了,买优惠卡20元,否则25元。

按摩由一小时60元变成80元100元120元了。

有些门面撑不下去了,如按摩所、洗衣店、糕点房、杂货铺——纷纷关门了。

凡面向少数人或经营货物非属日常消费的门面,基本都撑不下去了。

但饭店并没倒闭,菜铺亦然稳稳当当地存在着。举凡与吃字沾边的生意,一如既往地并不受房租涨价的负面影响。理发铺也不受此影响。男人半月一个月才理一次发,女人最多一年内做两次头发,都对理发铺涨价充分理解。但这种理解并不同样给予开洗衣店的人——如果洗一件毛料衣服当年20元如今30元或35元了,许多人就宁肯用家里的洗衣机洗了。

谁爱走谁走,房东是一点儿也没有危机感的。往往是,前人刚走,房子几天后就又租出去了,也许租金还又提了些。而后来者们,大抵是要开饭店的,或卖与“吃”字连在一起的东西。

故小街上的“吃”的经济一直方兴未艾,充分体现了“民以食为天”。

小街两端各有一家复印社——东家也有照快相的业务,西家兼制各种材质(主要是塑料或油布)的广告招牌,东家所受影响不大;西家从2015年起,已减少了1/3左右的招牌制作业务。这乃因为,凡制招牌的,都是由于店铺需要,而只要开的不是理发店或与卖吃的不沾边,那么就很难坚持得下去。

在不远处的翠微商场那样的较大商场情形也类似。每日一开门,人们蜂拥而至,两个小时内一层顾客多多——一层的一半是食品区;卖首饰、化妆品的另一半极为冷清。

卖服装的二层、卖家电的三层都难得一见顾客的身影,售货员们显得百无聊赖。这情形也有两三年了。

吃、玩(包括旅游)、下一代的抚养成本、自身之健康成本(包括医药费)——拉动内需,基本靠国人此四方面之消费。

房地产和汽车业拉动GDP的功能乃“双刃剑”,有时体现为饮鸩止渴,无须赘述。

广场舞现象主要非是歌舞升平的所谓“盛世”现象,乃体现于底层民众心理的“盛世”危机现象,是降低健康成本的零消费民间方式。

电影业票房近年的快速增长,可归于娱乐消费的“舍得”意识。

对于境外旅游的中国人往往成为外国的“暴购”团,爱国之人士每大发惊诧议论,责备有钱为什么不花在国内呢?——其实,那些中国人在国外的“舍得”消费,除了外国的商品质量确优,性价比往往还低于国内,也还有“玩”得尽兴与否的心理在左右他们。在外国特“舍得”地消费几次,能更大程度地满足自己“到此一游”游得潇洒的良好感觉。

当然,仅靠以上“四项基本内容”为拉动国家的内需做贡献,给力的程度是太不够了。

还靠什么呢?

我也想不出来。

纵观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大多数国家的内需GDP其实也主要靠以上“四项基本内容”。

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次发达国家相比,不同在于,前者一向在谋求多挣外国人的钱,而且往往做到了。而后者只能一个时期内做到,难以一向做到。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梁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