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的中国,经济现状疲软,上班族已多年没涨工资,物价却在不断地涨,人们普遍缺乏进电影院的好心情——倒是电视节目主持人们,比电影明星们更易于快速成名。某些新生代电影演员,往往也是由于主演电视剧而蹿红的。
各电影制片厂也有自身的困境——退休人员越来越多,包袱越来越重,电影题材越来越窄。与人们对电影水平的要求提高了相反,用一二百万拍出让人们觉得不看很遗憾的电影越来越难。而一二百万却是较高投资,儿童电影的成本基本控制在五十万以内。
美国电影正是在那一时期开始在中国电影市场独占鳌头的——有好电影,也有垃圾片,如《第一滴血》之类。
90年代是出版业的黄金时代,不少出版商因而成为最先买了私家车甚至好车的人,当年帕萨特算是很好的车了。
90年代也是电视明星和歌星笑星的黄金年代。
90年代的中国电影陷入了最低谷,几乎只有张艺谋一枝独秀——因为他在题材上的另辟蹊径。
四
2000年中国电影业开始体制改革——不改不行了,死路一条。一改,厂实际上就没了,变成公司了。许多电影人失业了,不发给工资了,还要交劳务管理费。不少长影人“流亡”到北京来了,成了拍电视剧的主力军。
这对电视剧行业是福音,故2000年以降是电视剧开始繁荣的年代。
2000年以降还是中国工人阶级大面积经历下岗“阵痛”的时期,全社会银根缩紧。但电影专业人士的加盟,有利于产生一批投资不高口碑较好的电视剧。
到2005年,中国经济局面开始好转,民间资本积累初具规模,房地产业尚未遍地开花,政策允许电影人为拍电影而私募资金了,于是民间资本逐渐试水于电影业——美国电影能赚大钱,中国电影何以不能呢?这想法其实也是可敬的。
在中国电影的转机时期,张艺谋、冯小刚对于将人们(主要指青年)“请”回电影院功不可没。
这一时期的电影观众的主体是“80后”青年——城市青年居多,大学生次之,农村进城务工的青年也是为数不少的观众群体。看电影是他们谈恋爱的内容主项,渐渐取代了逛公园。
“80后”与“60后”“70后”大不相同,他们成长阶段的文化背景大抵是声像文艺——人与书的亲密关系从这一代始逐渐分离、疏远;中国随之产生了第一茬追星族。
为了迎合他们,中国电影开始探索商业成功的真相。他们毕竟是中国看过最多外国电影或影碟的一代人,要求不低,故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虽是迎合于他们取悦于他们的时期,却也是一个制作水平提升的时期。
与制作水平的提升相比,思想价值及社会认识价值的苍白也渐显端倪。
疏远书籍的电影观众,不太可能对电影抱有娱乐满足以外的需求。
然而这一时期也还是颇产生了一些好电影——以功夫片成就显著。港台电影人的介入,使国产电影在面貌和气质上大为改观,总体而言是好的改观。
他们对于中国电影市场今天的红火亦功不可没。
五
我将《泰囧》一片的出现,视为中国电影娱乐至上的时代的元年。
我不认为这部电影是低俗的。作为一部喜剧片,几乎可以说一点儿“毛病”也没有。但我也不认为它是一部多么优秀的喜剧片,比之于《大话西游》《功夫》,其内容显然是单薄的,也难以咀嚼出娱乐以外的滋味。
它在票房上的大为成功使我相当不解。后来我有些明白了——中国电影观众基本上又换了一代人,“80后”在人数上已不再是主体,“90后”成为电影院的常客了。
与前几代人相比,“90后”是与书籍最疏远的一代人。这样的一代人,最容易在娱乐至上的时代成为电影明星的所谓粉丝。
从心理学上分析,粉丝并不觉得自己是被明星绑架了——恰恰相反,他们经常有种是明星上帝的良好感觉,仿佛明星是他们创造的亚当或夏娃。他们参与到一切关于某明星的话题热议之中,以为正是他们在决定着明星人气的涨落,以为自己是热门话题的弄潮儿,于是便“我说故我在”了——若有谁指出他们只不过是无形巨手所推动的广告链上的别人利益目的之实现的组成部分,他们往往因煞了自己的风景而大光其火。当然,这里所言是部分,非整体。
追星是最容易在中产阶级以下人家之儿女间传染开来的社会风习病——但也同时是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的佐证。而粉丝族群的主体,确乎是由低文化青年构成的。学历层级越低,表现越荒唐。与“80后”“70后”“60后”中的小字辈相比,“90后”吃的苦少,见的家庭困状少,对父母之不容易的悯情也少。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梁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