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外婆常坐于树荫下,穿针引线,绣花补裳。我于庭前的石几上,抬头看云。蔚蓝的天空,层叠的白云,安静悠闲地游走,缓慢地变幻各种姿态。一片云,于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形状。一旦入境,午后的骄阳蝉声,亦觉安宁清远。
小巷行人缓缓,偶有人提了吊桶于井边取水饮用。远处池塘斜柳下,有几个孩童自制钓钩,垂钓小鱼。邻居大叔坐于门前,破了竹篾,织补鸡笼。院内的梨树下,有我暮春用火柴盒埋下的蚕茧。云还在天上游走,飘过黛瓦青墙上,飘至幽谷深山。它们看似行经万里,轻盈变幻,终离不开这片故土,这座家园。
山云比起村里人家所见的云,更为洁净悠闲,缥缈迷离。为了看云,我时常约了同伴,去几十里外的深山打柴。晨起几位孩童换了旧衫,穿了布鞋,腰间挎上砍柴的弯刀。手中布袋里,装着母亲备好的盒饭,为山上的午餐。
打柴于孩童是一件趣事,父母不限制柴的多少,所以从不觉得辛苦。漫漫山路有清泉相伴,时有野果解馋,彼此欢声笑语,转瞬便抵达了山林。本是山水灵逸之地,丛林深处,树木繁盛,只要砍刀锋利,一担柴火仅需几个时辰。
午饭寻一处空地,香糯的白米饭,配上咸菜炒毛豆,辣椒煎荷包蛋,在当年是最为丰富的美食。歇息之时,静躺于山石上,看天空来去的云彩,听风穿树林的声音。被荆棘划伤的手臂,亦不觉得疼痛。原来,辛劳的生活,亦可以过得那般诗意,安定。
若遇上村里的樵夫,他们会聚坐一起,给我们讲述山妖鬼怪的故事。甚至教我们沿着太阳的方位,猜测时辰,找寻路途。遥指离散幻变的云彩,猜测旦夕的阴晴,明朝的风雨。这些久居大山的渔者樵夫,竟是通晓天文地理,深知世事人情。
归来时暮云合璧,染柳烟浓,挑着沉重的柴木,竟无心欣赏日落绚丽的图彩。疲倦的心,如知返的飞鸟,愿与云同步,轻松自在。那些依靠砍柴为生的樵夫,如同伐薪烧炭的卖炭翁,一生风雨。他们虽然艰苦,却可以守候一片故乡的云,无须聚散,坦然地面对老去的光阴。
“柳叶微风闹,荷花落日酣,拂晴空远山云淡。红妆女儿十二三,采莲归小舟轻缆。”曾经何时,我亦从荷花丛里,细柳岸边,穿梭过映在水波间的云影。晴空万里,连绵起伏的远山,衔着落日,美不胜收。即在此时,母亲一声声的呼唤,让我不再采莲,轻拢鬓发,缆上小舟。
静美的天空,几朵闲云,悠然来去。山径的樵夫,采药的老翁,若云踪仙迹,远隔尘世风景。而我愿一生归隐于青山绿水,做那采莲的女子,守着如画江南,白云秋水,度过年年岁岁。
不必等待来世,在今生剩余的时光里,一切都还来得及。东坡居士曾问:“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放下执念,便可远离浮华,泛舟江湖,不惧晴雨。在那简约庭院,做个凡妇,花荫下,静听廊风,闲看流云。
后来,我亦成了一片云,在悠悠天地,在自己的人生里,淡淡来去,不留痕迹。
第29章 山月
皎洁明月,清澈如水。竹帘外淡淡微风,茉莉的清香沁人心怀。夜幕下,世事安好,万物有一种尘埃落尽的宁静。远处的山影,枕着残暮褪去的轻烟,那轮山月,照映如画。一直以来,我始信,月光下所有的故事,都是温柔明净的。
王维有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说得是乡间的月,清凉沉静,鸟雀归巢,流泉潺潺。都说喜欢文字的人,对月亮情有独钟,因了它的美,它的静。一弯清月,无论圆缺,看似孤独地遥挂中天,却知晓千古人事,看尽沧海桑田。
幼时的我,白日喜爱独坐门槛上,看游走的云彩,变幻不同的姿态。亦喜爱取碎饼干屑,或一些细小的食物,躲于墙角下,请蚂蚁搬家。想象洞穴里,另有世界,同人间这般,车马繁华,人流如织。
后来读《南柯太守传》,更觉蚁穴里别有洞天。相传唐代有个叫淳于棼的人,一日摆宴与友对饮,醉后小憩,于梦中入了古槐树洞,去了槐安国。洞中朗日清风,花木秀丽,朱门金匾下有丞相亲迎,宫殿里雕梁画栋,摆设奇珍异果。后来他当上了驸马,委任南柯太守,尽享荣华。醒后见落日余晖尚映照于墙上,仅是短暂的时光,梦里已经过了一世。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白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