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莹剔透的雪花,纷洒飘落。原本繁闹的村庄,沉浸于风情的白雪中,静谧无声。登楼远眺,整个村庄,只有一种色彩,起伏的远山,亦被白雪倾覆。秀丽河山,是这般洁净无暇,疑作天上。几户人家的瓦当上,炊烟袅袅,方知置身于平凡人世。
母亲生好旺盛的炉火,厨房里蒸上几斤红薯,为乡村人家最甜香的食物。一家人聚坐于厅堂,围炉烤火,简净温暖。我取了白瓷碗,于庭院那株橘树叶上,装下洁净的白雪。令母亲于炉火上煮沸,泡了野茶,放一块冰糖于内,清甜可口。
隔壁的珍儿踏雪相邀,邻近的几个同伴,已在后山的晒场等候。穿了花袄急忙前行,白雪上,已落满了深深浅浅的脚印。年长几岁的男孩,从家里偷了野兔、山鸡,于晒场垒了石灶,打算生火烤肉。我被发派去山脚下,捡拾树枝,充当柴火。
被柴火烘烤的野兔、山鸡,清香四溢,大家已是垂涎三尺。大约半个时辰,方可熟透,无须佐料,只均匀洒了一些细盐,酥脆香口,其味无穷。吃完擦净嘴巴,雪水洗手,约定好了,回家后不可跟父母提起,只作无事。
兴致好时,一同去后山捡拾枯枝,带回家当了柴火。漫山林木,沉浸于皑皑白雪中,美得令人忘记寒冷。若逢好运,甚至可以抓到野兔山鼠,又是一顿大雪之日的美食。丛林中,醒目的则是那些开在枯枝上的野梅花,纯洁高雅,繁盛凄美。
那时的我,丢了枯枝,折上一束野梅,踏雪而归。我托父亲取下堂前的青花瓷瓶,汲水插瓶,于简约陋室,添了几分雅趣,全然忘记方才大口吃肉的俗气。后来于《红楼梦》芦雪广赏雪,即景联句时,读到黛玉笑湘云于芦雪广中炭烤鹿肉,失了雅兴。湘云却说她是假清高,这会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
“是真名士自风流。”后来每逢吃了酒肉,总想起这句话。但凡抚琴、写字、赏雪、看花,依旧喜欢焚香沐浴,素食为主。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亦是人间赏心悦目之盛事,而我内心深处,更是向往雪色庭梅的淡泊素净。
大雪下了几天,原本青山环绕的村庄,因了厚厚积雪,更加安宁祥和。远处望去,这里仿佛与天地相连,不见烟火人家。那时的我,盼着大雪莫要融化,村庄里的人和牲畜,可以守着家园,宁静度日。竟忽略了,春暖花开,山野林泉会有更美丽的风景,为村人等候。
母亲和隔壁几家妇人,聚于堂前剪纸。喜鹊梅花、并蒂莲开、牡丹富贵,为常见的几种花样。待到年至,贴于窗前,门扉上,喜气融融。我亦持了剪刀,裁了红纸,于一旁细心学着。几日光景,只学会几瓣梅花,还有一个简洁的喜字。
雪中光阴,缓慢而温柔。围炉品茶,剪纸插花,静赏庭院飞雪,淡看风尘世事。江南的雪,带着江南的秀丽,江南的柔美,款款行来,别致飘逸。
雪慢慢停了,屋檐的冰凌不见了,庭前的积雪渐渐融化。村庄仿佛在一夜间,于一场浪漫的白雪中醒来,回到初时模样。村夫荷锄,凡妇提篮,去了田园菜圃,采摘蔬菜。孩童背上书包,回到学堂,于桌前低眉写字,那是早课时先生布置了一篇有关雪的作文。
时光如雪,来去无痕。多少人在梦中痴情等待,多少人在梦外孤单徘徊。昨日的一切,随着那场庭雪,渐行渐远渐无声。唯独我,被抛掷在故乡的长河里,不能醒转。
第32章 林泉
宋人唐庚有诗:“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读罢犹羡古人情怀,隐居深山,不问世事,落花为被,块石枕头。后来再读宋人罗大经《山静日长》一文,更觉山中岁月清凉,餐风饮露,锄弄种竹,从容闲雅。
步山径,抚修竹,弄流泉,拾松枝,煮香茗。邂逅园翁溪叟,问桑麻,说粳稻,量晴校雨,探节数时。踏着烟霞,归去柴木竹窗下,山妻稚子,粗茶淡饭,温饱欣然。清风窗前,翻读古书,临帖摹画,月出林静,空山不语。
多少人,迷失在尘世瀚海里,云飞涛走,做一粒缥缈无定的尘埃。我心所愿,则是做一个从容自若的闲人,在悠长的时光里,修清凉禅。人世苍茫,变幻无端,再多的华丽深邃,亦填不满内心的欲求。
许是因了自幼长于乡村,与山水为伴,草木相知,又极爱古人生活闲趣,故总生隐逸之心。素日喜读沈三白的《浮生六记》,涨潮的《幽梦影》,田子艺的《煮泉小品》,还有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古人对山水之情深,远胜过拘泥于凡尘的你我。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白落梅